明朝的一大草包就是李景隆了,他雖然名聲在外,但只不過是紙上談兵,一無是處。結果在靖難之役中,一敗再敗,結果導致朝廷大好的局面就這樣失去了。可他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了朱棣這邊的第一功臣,這主要是他在關鍵時刻,打開了南京城的大門,功勞是很大的。當然了,根本原因在于朱棣是希望用他籠絡建文朝的百官,安撫人心罷了。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可李景隆實在是拿不上臺面,能力太差了,說他是草包一點都不過分。他年輕的時候喜歡讀兵書,舉止雍容,深受朱元璋的喜歡,他還曾在多地練兵,表面上看,軍事才能一點都不弱,但唯獨缺少的就是實戰經驗。
靖難之役爆發后,朱允炆起初啟用的是朱元璋給他留下的耿炳文,結果第一仗打敗了。所以朱允炆失去了耐心,啟用了李景隆這個年輕人。結果這家伙也好不到哪里去,本來占盡了優勢,結果因為自己死心打了敗仗。朱允炆還以為他的權力不夠大,授以「專征伐」之權,結果李景隆北伐再次敗了。這一敗讓朝廷失去了戰略進攻的能力,只能防守了。要說建文帝不信任他還是假的,對他還很好。可結果他讓朝廷大好的局面就這麼丟了,說他是一大草包還真的沒有冤枉他。
可是,在朱棣大軍包圍南京之后,他竟然扭頭就做了叛徒,與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導致建文帝徹底失敗了。不知道建文帝要知道這一切,會不會怪自己沒有識人之能。
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李景隆成為了最大的贏家,第一功臣,當時,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其實朱棣這麼做,只是牌面上的東西。他需要拉攏建文朝的百官,讓他們看看聽話,投降的樣子竟然是如此的厲害,能夠混到第一功臣。所以他只是為了安撫人心罷了,與李景隆本身的功勞并沒有什麼關系。然而,我們不能否認李景隆打開城門的作用,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