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可謂是傳奇的人生,從乞丐和尚開始,一步步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強大的明朝。他的事例如果放在今天,是妥妥的逆襲人生。從草根到皇帝,這種飛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能從艱難的生存到豐功偉業,這樣的跨度相當不易,那朱元璋必然城府極深。
朱元璋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必然離不開好兄弟。可他又殘忍至極,為了鞏固朱家社稷,他無一例外將那些做出汗馬功勞的文官武將全都明里暗里暗害。生怕那些百官功高蓋主,為以后分享勝利果實時倚老賣老,不服從命令和安排。這是中央集權鞏固的表現。
今天我們講的陳德在關鍵時刻用身體擋住了敵人射來的九支箭,保全了這位開國皇帝的性命。
救命之恩應當沒齒難忘,朱元璋許諾會給陳德榮華富貴。可他后來竟然反悔了,不僅如此還除掉了救命恩人!
這樣令人唏噓的悲劇發生在1363年夏的潘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是歷史上的重要戰役。戰爭規模非常大,一共投入的兵力高達了八十多萬,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場世界級的水戰。我們可以想象啊,當時千軍萬馬短兵相接,雄壯的隊伍聲勢浩大。潘陽湖上充斥著硝煙,損失的士兵們染紅了河流。
這是朱元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他的敵人是陳友諒軍隊。說實話,鄱陽湖戰役中陳友諒軍隊一直占上風。他的戰艦是當時歷史環境中最為先進的,將士士兵也都訓練有素,實力可以稱霸一方。雖然朱元璋也不是吃素的,聲勢浩大,兵強馬壯。兩者勢均力敵,都想將對方狠狠殺得片甲不留,奪取一方山水!
盡管從勢頭的角度來說,朱元璋占下風,但是他絲毫不懼,火燒潘陽湖仿佛是曾經的火燒赤壁。歷史在重演。但與火燒赤壁不同,朱元璋的軍隊在激戰過后,由于力量過于懸殊導致節節敗退,很多將領士兵倒在其中。
陳德舍身救朱元璋
禍不單行,就當陳友諒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時,朱元璋的指揮船竟然暴露在敵人的攻擊范圍中!稱友諒立刻沖過去!可謂擒賊先擒王,朱元璋怎麼可能允許自己折在這里!急忙下令躲避轉移!
天要亡我!朱元璋想。船竟然在這個時候擱淺了,怎麼用力都無法前進一步!陳友諒大喜,此時取朱元璋項上人頭如囊中之物,于是陳友諒命令手下放箭。
朱元璋本以為自己命以歸西,可就在這個時候他的手下陳德突然擋在了朱元璋的面前為朱元璋連續擋下了九箭!也許是他赤膽忠心的主仆情誼,也許是他想著表現自己為以后升官發財,也許僅僅是因為他和朱元璋同時處于草根,同鄉的憐憫幫助。
總之, 陳德身中九箭,但依然屹立不倒,如英雄一樣保護朱元璋。直到朱元璋手下常遇春 來搭救,朱元璋逃出生天。
化險為夷救下朱元璋的是常遇春,可是朱元璋滿腦子里都是陳德。于是,朱元璋的心被深深打動了,他許諾如果自己成為皇帝,一定給陳德高高在上的權利,和榮華富貴。這是他應得的。
舍身救人落得滿門抄斬
的確如此,朱元璋信守承諾,褒獎陳德的忠心就將他封為臨江侯。但不幸的是,朱元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必然心狠手辣,狡兔倒走狗烹對于他來說如同家常便飯,此時給陳德的蜜罐里面暗藏毒藥。
朱元璋對陳德尊敬有加,但只限于陳德自身。對于陳德家族,朱元璋處理得毫不留情,絲毫不顧及血緣關系。如果陳德知道朱元璋這麼對待自己的子孫后代,一定會對當時舍身救朱元璋的行為表示深深的懷疑,甚至可能不會做當初的決定。
很快,陳德就因為當初的箭傷復發不治離去,朱元璋追封他為杞國公并名正言順地讓他的兒子繼承爵位,他的兒子名為陳鏞。陳德一家過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生活,在朝廷中可謂名聲顯赫。
但是,地位顯赫必然會引來大禍。陳鏞的地位遭人妒忌,后來被李善長舉報參與胡惟庸造反案件。朱元璋坐穩江山后就想著鞏固中央集權,削弱百官權利。正愁找不到理由動忠臣,李善長的舉報可謂久旱逢甘露。朱元璋十分生氣地徹查,一怒之下不分青紅皂白就下達了將臨江侯滿門抄斬的命令。
也許朱元璋只是一時憤怒,但犧牲的可是一條條無辜的人命啊!男女老少皆倒在皇權的清理下。在皇權的威壓下,陳赫的子孫后代滿門除掉,徹底沒落。
也許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天下坐穩后不需要那麼多的功臣搶風頭。除掉功臣有助于社稷穩定,任何政/策的實施不需要顧及功臣們的面子和態度,更有利與維護皇權的統治。也就是說帝王臣民之間皆為利,為救君王的命舍身擋九箭并為此犧牲的人,在所謂的權力利益面前如白紙一樣不堪一擊。
但朱元璋的無情冷漠的做法難以讓人信服。救命恩人都能被無情抄家,怎敢讓人去追隨?除掉功臣如除雞儆猴,禁寒了其他將士的心,無人再敢向皇上覲見。這樣的皇權雖然鞏固了,但有什麼用呢?
民心所失,伴君如伴虎,鞏固的皇權不過是窗戶紙,一捅就破了。很快,朱元璋也得到了同樣的報復,他的長孫朱允炆身邊無能人敢輔佐,最終被朱棣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