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創造的文明,讓我們自己十分陶醉,但有蘇聯科學家認為,從宇宙角度看,人類沾沾自喜的文明還不足一級,這種說法從何而來呢?
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舍夫,專門制定了一個宇宙文明等級,在這個等級結構下,人類文明只能算0.75,還不足一級,人類文明真的這麼落后嗎?
文明的等級
蘇聯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是提出宇宙文明分等級的第一人。
在當時,美蘇都積極開發太空的背景下,卡爾達舍夫為了更好的研究宇宙文明,提出了三層級的宇宙文明等級結構:由低級到高級,行星級文明,行星系級文明,高級星系文明。
高級文明對于低級文明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就像現代文明對古代文明,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類,行星級文明。衡量這一等級的主要標準是,人類能夠充分利用所在星球,或者叫作「母星」的資源。利用資源,從生物誕生就已經開始,但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在提高資源利用率,要充分利用資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類目前主要利用的就是 「化石能源」,以石油為主,其他類型的資源還亟待開發,所以說,人類對地球資源的利用率還不高。 但是這一過程中卻產生了很多的污染,這些問題要解決,就要在發展中,提高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污染自然會降低。
第二類文明,行星系文明。以地球為例,我們要達到第二級文明,就要走出地球,能夠利用整個太陽系的資源。
其實,從0級到1級和從1級到2級并不是完全分離的,我們正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現代資源利用率遠遠超越了古代、近代;同時, 我們也在走出地球,試圖走向二級文明,只不過很少從三級文明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而已。
自從阿波羅一號開始,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就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如今我們國家也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已經第二次從航天員進入空間站進行長期生活、實驗。
第三類文明,高級星系文明。我們充分利用了太陽系的能源之后,人類還可以進入銀河系,成為銀河系文明的創造者。當然,這一步還相當的遙遠,但是并非是無稽之談,值得期待。
卡爾達舍夫的三級文明分類法自然還不完善,但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追求真理,從而實現了進步。 他的理論給我們提升人類文明,提供了一個藍圖,讓我們可以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前進。
一級文明的方向
衡量文明對一個星球資源的利用程度,能源利用是重要的指標。目前人類主要能源還是石油,但是石油在短期內是不可再生的,石油產生周期太長,因而被視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而且還污染環境,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的能源,可能就是人類進入一級文明的密鑰。
近年來,最熱門的新能源應該是核能了,但是核能有一個致命缺點: 核能可控性低,風險大,一旦發生泄漏、爆炸,會造成以年為單位的核輻射,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
目前核能已經在一些國家用于核電,核電的優點是效率高,能產生大量的能量。但是代價畢竟過于昂貴,而且不是清潔能源,也不可再生。
除了核能源,還有風能、潮汐能、生物能其他新型能源,這些能源的特點是清潔、可再生,如果能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并投入使用,人類的能源結構將徹底解放。
幾乎每一次能源的變革,都會帶來社會變革,新能源的大爆發,可能會引領人類進入一級文明。
二級文明在何方?
如果要實現二級文明,人類就要走出地球。實際上,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自古以來就是全人類的夢想。
目前人類已經登上了月球、火星,這兩個星球也是我們走出宇宙考慮的第一選擇。 不過現在的科學探測結果顯示,兩個星球的環境都還不適應人類生存。月球上沒有大氣層,既無法供給人類氧氣,也容易遭受來自太空的攻擊,安全性很低。
再加上,月球上沒有發現過水的痕跡,缺氧又缺水,很難生存。
而且,即使人類可以改造月球環境,它的面積也過小,不能容納人口眾多的人類,不過倒是可以作為一個實驗基地,幫助人類學會改造星球,找到第二家園。
火星比月球的條件要好一些,火星和地球一樣是行星,體積比較大,有容納全人類的可能性,而且科學家推測這里曾經出現過水。
地球最初的環境也沒有大氣層,是水中植物釋放了水中的氧原子,慢慢改造了大氣層,進而逐步改造了整個地球環境,使之適合人類生存。
所以,有水的存在是一個極大的有利條件。因而,有科學家預測,未來人類的新家園,很有可能就是火星,不過要經過改造。
即便人類未來的新家園不是火星,人類在將來也很有希望能改造一個新的行星,甚至創造一個超乎想象的宇宙觀空間站,讓人類脫離任何一個星球,在宇宙間自己的移動,利用整個宇宙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