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衛救了乾隆,乾隆問他要何賞賜?侍衛:微臣想要令妃娘娘身邊的胖宮女

天空之城 2022/05/04 檢舉 我要評論

清朝時期,在紫禁城西側有一處用于會見邦交使節的場所,名曰「紫光閣」。乾隆當政時期曾四次在這里布設功臣畫像,對任何一名清廷官員來說,能在這里被繪像陳展都是一種無上的榮譽,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

但繪像表彰之人是由乾隆親自把關篩選,非常嚴格,前后四次陳展總共不過280人次。

但有一位侍衛大臣的畫像,不僅登上了紫光閣榮譽之墻,而且四次每次都不落——他就是被乾隆稱為「武臣之冠」,封爵「一等超勇公」的海蘭察。

這個海蘭察究竟有何豐功偉績,竟能被乾隆如此看重,次次榮入紫光閣功臣繪像之列?讓我們穿越歷史,一起認識一下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清朝勇士。

傳奇少年擒匪首,破格提拔進皇廷

海蘭察,清索倫人,出生于呼倫貝爾。

關于海蘭察的出生,呼倫貝爾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據說,有一位欽差大臣到呼倫貝爾巡查,晚上住在一個叫莫赫爾圖的地方。

半夜,他突然被一陣嬰兒啼哭聲所驚醒,這哭聲不僅響亮而且雄渾有力,欽差感到奇怪,打發手下循著聲音出去查找,結果在三里外的一個索倫人村落里找到一個剛出生的男嬰。

欽差聽手下回來稟報后愈加好奇,第二天親自前往探視,但見這嬰兒身形比一般嬰兒都要壯碩,且雙目炯炯有神。

欽差感到這孩子不同凡響,便親自給他起名叫「海蘭察」,翻譯過來就是「海拉爾森林」的意思,意喻這孩子旺盛的生命力。

海蘭察自幼喪父,母親獨自把他拉扯大,隨著海蘭察年歲漸長,他身上異于常人的特性愈發明顯,清朝舉人黃維翰的《黑水先民傳》中記載,海蘭察「面鐵色,生有殊力」。

為了幫助母親養家度日,尚未成年的海蘭察到了海拉爾替人放牧。這段放牧經歷,讓年少的海蘭察練就了一身非凡的騎射本領。當地傳說,雇傭海蘭察的那家牧場主,有一天夜里突然跑去牧場,結果沒找到海蘭察,只看到馬群旁邊有一只酣睡的猛虎。

牧場主嚇得趕忙掉頭就跑,事后再問海蘭察,他竟茫然不知其事。牧場主認定那只猛虎就是海蘭察所幻化,遂對他另眼相看,待海蘭察離開時,還送了他一匹駿馬。

以上傳說,不乏民間對海蘭察的神化,但真實的海蘭察的確與眾不同,從他參軍之后的真實經歷,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

1755年,乾隆向割據中國西北角八十余年的「準噶爾汗國」發起進攻,海蘭察所屬的索倫族群,因驍勇善戰而被征兵奉調,海蘭察隨之加入清軍行列,成為西征討伐隊伍中的一名普通「馬甲」(基層兵士)。

1757年7月,海蘭察所屬部隊奉命追擊阿睦爾撒納叛軍首領巴雅爾,在戰斗中海蘭察與巴雅爾不期而遇,窮兇極惡的巴雅爾欲直接除掉海蘭察,卻不想被這個入伍還不到兩年的普通小兵一箭射下馬,生生被擒。

隨后,海蘭察繼續隨軍參與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黑水營之戰等戰役,屢屢建功。1757年,大清徹底剿滅了準噶爾割據政權,收復了2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解除了困擾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帝的心頭之患。

戰后,海蘭察的事跡被報于乾隆,乾隆對他極為賞識,賜號「額爾克巴圖魯」(即「雄壯武士」之意),還將他列入首次推行的紫光閣功臣繪像中。

更為關鍵的是,海蘭察被乾隆特批納入滿洲鑲黃旗,直接擢升為三等內廷侍衛。從此,那個不起眼的「馬甲」海蘭察一躍成為乾隆身邊的貼身護衛。

伴駕隨獵木蘭場,心思縝密領皇恩

在清朝歷代皇帝中,乾隆以崇尚「武功」而著稱,他在位期間僅發動的類似平定準噶爾這樣的大戰役就不下十起,乾隆自謂「十全武功」。

正是出于對武力的崇尚,乾隆對于戰爭中勇猛剛毅、騎射精熟的武將甚為看重,經常會從中挑選出類拔萃者作為身邊內侍,以便進一步觀察培養,海蘭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步踏入宮中的。

與快意除敵的戰場相比,法度森嚴的皇宮內廷更加拘謹枯燥。

但轉換環境后的海蘭察及時收斂心性,他利用能夠近距離接觸皇帝、眾臣的機會,細心觀察、揣摩為官處世之道和帶兵打仗之法,其個人境界在悄無聲息中不斷提高。

其間,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乾隆帝對他更加賞識。

乾隆二十年(1755年),海蘭察等一眾武將陪同乾隆在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狩獵。木蘭圍場狩獵的陣勢可謂非常之大,有數千人圍觀。

木蘭圍獵的第一次騎射也必定是由皇帝完成,乾隆參加圍獵所帶的裝備更是充足,比如他御用的馬鞭、桃皮弓以及奇準神槍等等。

乾隆非常重視木蘭圍場狩獵,在他看來,這樣一場盛大的圍獵能讓老百姓看到皇家軍隊的能力,能穩定民心。另外,乾隆認為騎射應該是滿洲男兒必須要會的一項技能。

乾隆騎射過后,各大武將便可以參與進來了。

這是乾隆最喜歡的一個環節,也是圍獵當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環節,那就是「千人合圍」,此前的行圍只能算作簡單的熟悉和熱身。參與圍獵的這些武將是他親自挑選出來的,也都在各大戰事中立下赫赫戰功,就像這次木蘭圍獵中的海蘭察。

合圍時皇帝首先要進行打獵,虎槍營的戰士會跟隨保護。合圍所捕獵的都是大型的猛獸,比如老虎、熊等猛獸,危險系數很高,自然需要虎槍營的侍衛幫助射殺,也是為了防止已經捕獲的猛獸逃走。

乾隆在捕獵的途中遇到了兩只斑斕猛虎,正在他想要將其射掉的時候,那兩只老虎躲進樹叢中消失了。

然而在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的時候,那兩只斑斕猛虎從樹叢中躍出,朝著乾隆撲了過去。眼看乾隆就要被撲倒在地,海蘭察飛快地從身后拔出弓箭,兩只箭應聲射在了斑斕猛虎的身上。

清史中記載,「海蘭察二矢斃兩虎」。地方志《布特哈志略》也曾對此有過詳細描述,「隨狩木蘭,二虎入圍,海蘭察囊三矢從發二殪之,眾詫為神勇」。

海蘭察臨危救駕,其功勞自然不言而喻。回宮后,乾隆 問到海蘭察想要什麼賞賜,他卻說:「臣也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不過前不久注意到令妃娘娘身邊有一個漂亮又豐腴的小宮女,很是喜歡,希望陛下能賞賜」。

乾隆也是沒料到海蘭察會這樣回答,先是怔愣了一下,隨即又開懷大笑,立馬應允了。

畢竟,每當清軍凱旋而歸后, 乾隆問各位將領想要什麼時,得到的回答總是千篇一律。大多數將領的回答都是諸如,「 臣愿意訓練出更多精的士兵,不負陛下的厚望,為大清朝開疆拓土

海蘭察提出的這個請求看似荒謬,其實是經過內心的周密揣度。他雖然可以依乾隆所言,隨心提自己的要求,但如果提出的要求過高,其內心貪欲必暴露于外;若是堅辭不受,又會令乾隆陷于有功不賞的不義之地。

所以權衡之下,海蘭察提出請皇上賞賜胖宮女——這代表了自己一片衷心,也委婉表明了自己并不貪心。海蘭察的一番良苦用心,被乾坤所領會,他對這個勇冠沙場和獵場的內廷侍衛,又多了一層新的認識。

隨后,海蘭察得到不斷提升,從三等侍衛被提升至頭等侍衛,又從侍衛角色跨越至軍官角色,銜至騎都尉、云騎尉。海蘭察以其勇謀兼具而得到乾隆青睞,其個人身份的不斷變化,預示著他即將在更大的舞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臨危受命定軍心,出其不意破敵堡

1762年,緬甸入侵云南地區,清朝下令開展自衛反擊,中緬戰爭開始打響。戰爭初期,鎮守云貴的清軍不敵緬軍,戰事潰敗。

1767年,乾隆派兵部尚書明瑞親自帶兵南征,在皇城內蟄伏了十年之久的海蘭察被命隨軍南下,只不過這一次他不再是軍隊里的無名小卒,而是南征大軍的記名副都統。

初次帶兵的海蘭察在明瑞麾下,較好地完成了領受的各項局部作戰任務,清軍整體也一度氣勢如虹。但由于戰線過長,部隊后勤補給無法得到滿足,緬軍趁機反撲,清軍潰敗,明瑞倒在沙場,海蘭察只得隨軍回國。

1769年,乾隆派大學士傅恒再次領軍征討,海蘭察隨之二次返緬。此次海蘭察戰場表現更為成熟,他所帶領的部隊重點負責敵情勘察和突襲破防,在整個戰爭中起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最終,緬軍在清軍強攻下被迫議和,中緬邊境危機解除。海蘭察也因戰場表現優異,從記名副都統提升為實職鑲白旗蒙古副都統。

1771年,四川大小金川一帶土司公開對抗朝廷管理,尚在云貴處理中緬之戰后續事宜的海蘭察被緊急調往四川,隨主帥溫福予以討伐。海蘭察到達四川后,首先攻打小金川,迫使小金川土司求和,海蘭察帶兵占領了小金川,出師告捷。

海蘭察的戰績得到乾隆贊賞,半年內被連升兩級,先為正紅旗蒙古都統,后為參贊大臣。

主帥溫福才能平庸卻為人剛愎自用,在平定大小金川戰役中指揮失當,大意輕敵,結果被敵軍偷襲主賬大營而被除掉,之前的戰果也幾近喪失殆盡,清軍戰事陷入被動。

溫福陣亡后,海蘭察挑起指揮部隊的重任。他先帶領大軍撤至安全地帶休整,保存有生力量,防止敵軍反撲;然后派副都統代自己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向乾隆當面匯報詳情,爭取朝廷支援。

因前期戰斗損失慘重,很多士兵已成驚弓之鳥,無心再戰。為了排除這些士兵對整體隊伍的影響,海蘭察當機立斷將3000多名已喪失斗志的士兵遣散,使剩余兵士戰斗意志得以維持。

經過海蘭察一系列善后舉措,平叛大軍士氣開始恢復,為下一步繼續戰斗奠定了基礎。

乾隆隨后委派阿桂出任定西將軍,前往執掌大局。

阿桂不同于溫福,他善于帶兵且知人善用,海蘭察在他的指揮下,充分發揮出了自己智勇雙全的軍事才能。喇木喇穆是大金川一處重要防守要地,土司軍隊利用陡峭的山勢在此處修建了兩座碉樓,易守難攻,成為清軍收復大金川的難點。

海蘭察決定采取偷襲方式,他親自帶領600名士兵趁夜黑從碉樓旁邊懸崖攀援而上,出其不意地全殲碉樓之敵,打通了進攻大金川的重要通道。

除此戰之外,海蘭察在羅博瓦山、色溯普、遜克爾宗等戰斗中都表現出色,為徹底平定大小金川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776年初,平定大小金川的戰斗以清軍勝利而告終,海蘭察因此戰而獲封「一等超勇侯」,并二次榮入紫光閣功臣圖像。

跨海作戰立新功,長途襲遠斷忠魂

1786年,台灣爆發林爽文起義,福建總督常青派兵渡海作戰,卻遲遲未能平定,次年乾隆派海蘭察隨福康安一同前去支援,海蘭察登上台灣島僅3天,就上演了一出以少勝多的好戲。

當時,海蘭察帶領二十名手下潛入彰化八卦山觀察敵軍工事,他發現敵軍剛修筑好防守關卡,只有小股部隊在此鎮守。

海蘭察認為這是個趁虛而入的好時機,他來不及調動大部隊,直接帶領二十名手下偵察兵士向駐防敵軍發起突襲,敵軍雖然是小股部隊,但人數也數倍于海蘭察等人,海蘭察利用他們猝不及防之機發起猛攻,一舉拿下這處堡壘。

在后來的戰斗中,海蘭察又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逼迫林爽文主力部隊撤退轉移,海蘭察則揮師乘勝追擊,最終將林爽文主力擊潰。

林爽文、莊大田等義軍首領被拿下,起義就此被鎮壓。海蘭察此戰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為表彰他的功績,乾隆將自己隨身佩囊贈送給他,封他為「二等超勇公」,并第三次將他列入紫光閣功臣圖像。

隨著作戰經驗不斷豐富,海蘭察綜合軍事素養也不斷提升,乾隆帝對他的才干越來越倚重,逐漸將其看作手中的一把「稱心利刃」,哪里戰事危急就把他派到哪里。

1791年,清朝以西的瑪拉王朝廓爾喀人入侵西藏,大肆搶劫寺廟財產,藏區宗教領袖達賴和班禪都向乾隆發出求援,乾隆派出福康安和海蘭察這對「黃金組合」,帶領來自海蘭察家鄉的索倫士兵前去御敵。

有來自家鄉的兵士參與,海蘭察如虎添翼,他用極短的時間就收復了被廓爾喀人占領的西藏失地。為了能夠更長久地消除西藏邊境危險,隨后他又帶領大軍翻越喜馬拉雅山,直接攻入瑪拉王朝首都陽布城下。

廓爾喀人被迫求和,承諾自此甘愿向清廷稱臣納貢,不再侵擾,又一場邊境危機被海蘭察的英勇所化解。這一次海蘭察獲得了清武臣最高功名稱號「一等超勇公」,并第四次入紫光閣功臣圖像。

但西征廓爾喀由于海拔較高且路途遙遠,海蘭察雖然取得了最終勝利,他本人也付出了健康的代價。在班師回京的路上,海蘭察罹患重病,素以騎射聞名的他,竟連馬都無法騎乘。

回京后乾隆立即派太醫前去診治,但已經無力回天。

1793年3月,一代名將海蘭察與世長辭。乾隆聞訊悲慟不已,專門降旨哀悼:「茲聞溘逝,朕心甚為軫惜」。考慮到海蘭察并非陣前身亡,按清律例無法入昭忠祠,乾隆特頒上諭,破格準許海蘭察入祀。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