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草在古代的戰爭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糧草指的是軍用的物資,草料和糧食,糧食是供士兵們吃的,草料是給戰馬吃的。如果在戰場之上沒有充足的糧食和軍備,士兵吃不飽戰馬也沒有力氣打仗,這樣一來戰敗是早晚的事。所以我們看一下這麼多的戰爭當中,通常都會出現這麼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士兵們在平常不打仗的時候也會吃糧草,為什麼一打仗就不夠了呢。
戰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朝代不斷的更換,古代沒有現在的高科技,一旦發生戰爭,想要以少勝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或許在歷史上面確實有很多以少勝多的例子,但是戰爭是不確定因素的事情,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士兵的數量是非常關鍵的。歷朝歷代想要取勝必靠人數,打仗的時候士兵數量越多越好。但是這些士兵的數量多了起來,需要吃的東西也多,配套設施也會增多,也容易影響到戰爭的勝負。
一、屯田制
中國古代的時候,有這麼一項制度叫做屯田制,軍屯指的是軍隊專用的屯田。因為古代的打仗并沒有固定時間,可能突然就會爆發戰爭,也可能會突然停戰。為了能夠預防戰爭提前到來,在和平時期軍隊不會解散,他們依舊在軍營訓練。但是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糧草消耗過大,所以國家想了一個方法,讓士兵自己耕田自己養活自己,來減少財政壓力。
屯田的誕生也可以讓軍隊自己養活自己,如果有了這樣的方法打仗,應該不會出現糧草不夠的情況了吧。但是到了打仗的時候,偏偏就會出現這個問題,其實出現的原因也非常簡單。
二、不穩定因素有很多
古代的戰爭究竟什麼時候爆發?打仗的地點在哪?這些都沒有人知道。如果打仗的地方距離軍隊比較遙遠,這個時候等到他們趕到可能就得需要10天半個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總得吃飯吧,就會消耗大量的糧草,也就是所說的損耗。所以就要指望后方的運糧部隊不要出現任何的問題,要不然糧草都不會充沛。
再加上古代的運糧部隊都是用車,人力行走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把糧草運到戰場之上,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出現損耗的。古代交通比較落后,如果在路上遇到狂風暴雨,出現糧草損耗是比較正常的。還有的會遇到官員貪腐,可能糧草的損耗會更大一點,通常10份,運到戰場上面的有5份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古代的時候,一打仗糧草就會不夠。
三、補給不夠也會出現
說白了就是因為人們的消耗比較大,再加上運送比較慢。古代的時候條件這麼差件沒有現在的大,卡車僅僅一個10萬大軍的糧食補給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運送隊伍的人數也比較少,這些人的消耗也是一筆數字。說白了缺乏糧食就是送不過去,沒有辦法保證源源不斷的供給,除此之外,古代一旦爆發戰爭,勞動力也會銳減。
這些青壯年全部都去打仗了,而老弱婦孺很難維持相應的生活水平。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便是補給方面,也有很大的幾率會出現糧食不夠的情況。有人種地的時候糧草充足,消耗的又少。一旦到了打仗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得上戰場,那些婦女們種田根本就不行,所以糧食就會變得越來越少。再加上運送的根本就不到位,所以根本就無法支撐整場戰爭。
總結:
說白了跟古代的落后有很大關系,現在想要運輸什麼東西,一輛大卡車就可以運到,甚至飛機都可以幫助大家運送。但是在過去的那個時代當中可不是這個樣子,10天半個月糧草都不一定能夠趕到,如果遇上陰天下雨糧草還會再度損耗。所以軍隊就會出現糧草不足的情況,如果把現在的條件放到古代生活當中,估計很多人都能夠成功吧。畢竟想要什麼東西立馬就能夠送到,帶兵打仗會更加方便,在那個時代里面沒有這麼多的高科技生活,所以打仗失敗,糧草不夠,也就比較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