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藩鎮林立,直至五代,國擅于將、將擅于兵,國家四分五裂,動蕩無序。 「亂世出英雄」,在五代十國這一亂世中,趙匡胤成了那個英雄。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受趙匡胤指使,有人上奏假稱遼軍入寇,北漢也派兵自土門關東下,與之合勢。后周的首相范質與次相王溥商議對策,但王溥早已投靠趙匡胤,在他的推動下, 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率兵北上。
趙匡胤此行其實是奔著皇位而去的。他先將和自己關系較為疏遠的慕容延釗調離,命他率軍先一日出發,隨即又散布流言,暗指自己將為天子,并將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石守信和王審琦留在京城,為內應。
正月初三日晚,趙匡胤的軍隊到達黃河南岸的陳橋驛,而此時被他早一日調離的慕容延釗已渡過黃河,不再對他兵變構成威脅, 時機已然成熟。
次日凌晨,聚集在驛門的將士們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諸校列拜,以趙匡胤為天子,傳呼萬歲。趙匡胤黃袍加身后,重申不得凌辱后周太后、少帝及公卿大臣,不得搶劫市民、政府倉庫,并率大軍返回京城。
正月初五,趙匡胤建國號為宋,改后周顯德七年為宋建隆元年, 宋朝正式建立。
提及宋朝,最先進入我們思緒中的會是什麼呢?是那個「積貧積弱」的宋朝嗎?
「積貧積弱」的宋朝
提及宋朝,也許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想起錢穆先生的觀點——積貧積弱,錢穆先生認為宋朝對外積弱不振,內部又積貧難療。 那麼為什麼錢穆先生會有這種觀點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上文提到的陳橋驛兵變。趙匡胤的這個皇位是由兵士們擁戴來的,而他為了避免新的兵變,建國后即裁抑兵權。
但是,宋朝在統一江南、再平北漢后,對北方的契丹一族已是無能為力,終不能將其打倒。又為了方便利用漕運以供養師旅,宋朝定都于開封。開封平坦低洼,不僅易受到來自東北的威脅,對西北也是鞭長莫及, 于是宋朝的敵人除了遼人之外還有西夏。
上述的是宋朝對外的局勢,對內則又有「三冗」問題。
首先是冗兵問題的形成。唐末藩鎮積重難返,再加上遼和西夏的威脅,宋朝的兵隊非但不能復員,反而逐次增加。這些兵士終身在營伍,大概有二十年對國家是無用的,可卻依舊還享有各項格外的賞賜,軍隊消耗極大。
第二是冗吏問題。宋王室渴望收復北方失地,但又不肯再讓軍人操握政權,于是只能優待士大夫,永遠讓文人壓在武人頭上。宋朝一面放寬了進士出路,一面提高文官待遇,增加俸祿,又有祠祿、額外恩賞、恩蔭,這些都給宋朝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第三則是冗費問題。過多的士兵和官員加重了中央的財政負擔,同時宋朝對外的妥協讓步也造成了不小的負擔。所謂的「和議」實際上卻規定著宋朝每年對遼、西夏需要輸送的銀、絹等,讓宋朝財政雪上加霜。
但是, 僅僅用「積貧積弱」來概括宋朝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在西方看來,中國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不算漢唐,而是宋朝,這又是為何?
科技發展
當我們提及中國古代的科技時,「四大發明」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如今所說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實際上對于歐洲文明的發展與演進有著更為明顯的意義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朝,印刷術、指南針還有火藥有了新的發展。
北宋慶歷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本是印刷作坊里一個刻工,當時使用的雕版刻字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雕版中的文字刻錯一個就要受到懲罰。他從泥制的玩偶中受到啟發,使用膠泥字塊進行排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
活字印刷術傳到歐洲后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并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通過印刷術將自己的《九十五條論綱》傳播開來,又印發大量的小冊子發動群眾,反對贖罪券。
北宋朱彧撰寫的《萍洲可談》記錄了最早用于航海用途的指南針,但這時的航海指南針只有「南北」。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記述了指南魚和指南龜兩種指南針,它們可以被看作是「水針(水羅盤)」和「旱針(旱羅盤)」的先驅。
指南針在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可以嘗試將15世紀開始的航海代入我們如今的航空,對當時的航海家而言,在一無所知的大海上航行,指南針是他們活下去的依靠。
南宋時,竹筒火槍被制作出來,用于發射瓦土彈頭;陳規的《宋城錄》記載了銅鐵制成的火炮;1240年前后,阿拉伯人從中國學習到火藥知識。 通過阿拉伯人,歐洲人也接觸到了火藥,并因此進入了熱兵器時代。
宋時的科技還突出表現在科技著作上。北宋時,沈括的《夢溪筆談》在科技史上有相當的地位,其中就記錄了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同時,提出了《十二氣歷》,參照節氣定月,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于農業活動的安排。
南宋初年,宋慈編寫《洗冤集錄》,這是法醫學上重要著作,其中大部分內容來源于實踐經驗,是中國現存第一部系統論述古代司法檢驗之專著。
從西方人的角度看,宋朝科技的發展意義重大,這也使得宋朝成為他們印象中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 除了科技,宋朝的經濟文化也有了階段性的發展。
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雖然上文中提到了宋朝的冗費問題, 但是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卻十分繁榮。在宋朝,原有的坊市分離制度被打破,出現了夜市,邊境設立了「榷場」,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在這一時期,農業和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
趙匡胤為了避免武人掌權,重用文官, 因而這一時期的文學也迎來了繁榮。歐陽修、王安石和蘇軾倡導古文運動,宋詞更是中國文學上的璀璨瑰寶。 同時還出現了中國著名的四大書院,書院教育逐漸得到發展完善。
如此看來,宋朝并不僅僅是「積貧積弱」的,在科技上、經濟文化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宋朝甚至被視作是最適合文官生活的朝代。 我們如今去看宋朝,總有很多角度帶來的不同思考,如何看到當時的全貌、盡量避免固有的印象,仍舊值得我們探索。
歷史上的宋朝確實存在三冗問題,但這也不能掩蓋其過往的繁榮,時代的演進并不簡單,我們自然也不能簡單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