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子脖子上為什麼佩戴白布條?除了美觀,主要是為了方便皇上

天空之城 2022/04/23 檢舉 我要評論

清朝妃子的脖子上都會掛著一塊「白布條」,很多人調侃說這是口水巾。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塊「白布條」并不僅僅只是裝飾用, 其實真實的作用竟是為了方便皇上。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清朝后宮女子的穿著花花綠綠,很多人一定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 地位越高的妃子穿得越花哨,而宮女們卻穿得非常樸素。

清朝后宮的等級嚴明在整個歷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 這種等級階層首先就顯示在衣服上。

清朝的衣服設計是在前朝的基礎上進行的, 它融合了前朝的特點,同時又添加了自己的規則制度,最終形成了清朝獨有的服飾特色。

清朝民間的穿著并不是那麼嚴格,甚至還有很多漢人都還穿著前朝的服飾,不過宮廷里卻有了明確的要求。

他們的服裝款式有四個類型,分別是: 禮服、吉服、常服、行服。

不同的服飾在不同的場合穿著,不管男子女子,都有這些具體的類別,而我們在電視劇找那個常常看到的就是「常服」

滿清女子一般穿的都是直身長袍,上半部分的氅衣有開衩,一直延伸到腋下,頂端會根據妃子位份的不同繡上花紋。

這種長袍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清朝穿著,通常她們的脖子上還有一個配飾,就是「白布條」,不論是冬裝還是春裝, 這個「白布條」都不能取下。

《清末貴族生活》一書中有記載: 「(氅衣、襯衣)不用卷領,以圍脖手絹代之」。

這種「白布條」最早出現在順治年間,而在順治之前,后宮女子們都是露著脖子的, 最開始這種裝飾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遮擋脖子。

滿族雖然是游牧民族,但是他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認為女子將脖子裸露在外面有傷風化,這才發明了一個遮擋的裝飾。

它還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 龍華

這種服飾既然帶著「龍」字,那麼也就不難想象,它發明出來的本質其實還是為皇帝服務的。

龍華的底色都是純白色,一般是用綢緞編織而成的,有些龍華上會用花草的樣式點綴,有的就什麼都沒有。

到了乾隆年間,服飾上有了一些改變, 龍華的底色不再局限于純白,也會有其他的顏色,不過款式沒有什麼變化,都是純色的打底,上面用圖案點綴。

龍華是后宮女子身份的象征,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要求,電視劇中妃子們佩戴的龍華都有花飾,而宮女們則是使用純白的。

其實這是錯誤的,真實的歷史與影視劇還是有差異的。

能佩戴龍華的都是妃子, 最起碼也是剛入宮的答應,宮女們是沒有資格佩戴的。

清朝妃子的每一件衣飾都有存在的意義,「龍華」中既然有個「龍」字,那麼說明它也是為了方便皇帝的。

龍華發明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身份的象征」,龍華能夠區分妃子的地位。

剛入選還未被寵幸的女子叫做答應,因為地位低下,所以佩戴的龍華就只是一根白布條, 上面是不允許出現任何圖案的。

隨著位份的升高,龍華的選擇樣式就會逐漸增多, 升為貴人以后,就可以在上面繡一些簡單的蘭草之類的圖案,但是花朵是絕對不能繡的。

只有位分高、或者受寵的女子才能在上面繡花朵,但是花朵也是有講究的。

普通的妃嬪可以繡一些「四君子」等花草來彰顯自己的品味, 但是牡丹花是只有皇后才有資格使用的。

如果是皇后的話,就沒有太嚴格的要求了,她可以根據喜好去選擇雍容還是素雅的圖案,而皇太后就大多會繡一些「福」字之類的圖案,來求一個吉利。

到了晚清時代,很多女子使用的龍華圖案非常復雜,已經不再局限于中規中矩了。

更重要的是, 龍華還是對一個妃子的約束,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清朝女子「旗頭」的裝飾原本就是為了檢查女子是否端莊,妃子頭飾兩邊的掛飾是不能夠隨便搖動的。

同時龍華也有這個用處,最開始的龍華是單獨的一條領子,很多妃子動作幅度大了以后, 龍華難免會歪斜,衣冠不整自然就有失體統。

直到后來人們改進,將龍華與衣服融為一體, 直接將衣服改成立領,這才不會再出現這個問題。

龍華的第二個作用,保暖。

由于滿清最開始屬于游牧民族,為了騎馬方便,清朝的服飾最早是沒有領子的, 而龍華的發明除了不讓脖子裸露,還有保暖的作用,簡直是一舉兩得。

到了冬天,妃子們穿上了冬裝, 脖子上的龍華也會替換成毛領,根據位份的不同,毛領的材質也有區別。

比如像狐貍領這種稀少又珍貴的毛領,普通的妃子是得不到的,宮中所有制度的最高規格都在皇后那里,龍華也不例外。

不同顏色、款式的龍華能讓女子增添一些風韻,想吸引皇上注意力的妃子也可以在龍華上多花一點心思。

只要不僭越,可以隨便選擇自己想要的顏色、材質,一般來說,只要不是選取正紅色,其他的顏色都是可以用的。

另外,龍華的長度也有不同,年長的人,比如太后的龍華就格外長一些,年輕妃子的龍華就比較短。

位份高的人龍華也會長一些,作為一種身份象征, 妃子們佩戴龍華需要端莊優雅,嚴格按照等級規則來穿戴。

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龍華的要求不是那麼嚴格了, 有些愛打扮的妃子會在龍華上繡滿花朵,以顯得自己非常雍容華貴。

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讓人想不到,那就是為了方便皇上。

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人」,縱觀清朝歷史,很多皇帝光是有位份的都有幾十個,沒有位份的「小主」更是無法計算, 他能辨認得過來嗎?

只要進宮的女子,不論是妃子還是宮女,理論上來說都屬于皇帝的女人,如果人太多的話,皇帝肯定是認不過來的。

那麼這個時候「龍華」就派上了用場。

位份低的妃子佩戴的都是宮中統一制作的龍華,但是受寵的妃子就不一定了,天下會有很有出名的工坊,如果皇帝能夠賞賜一條,那麼龍華存在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清朝很多皇帝的后宮都有幾十個妃子,有的妃子是選秀進入后宮的,在沒被寵幸過之前頂多就是答應的位份。

有些女子的娘家后臺比較硬,有聯姻的意義存在,皇帝就能注意到,但是剩下的就沒這麼好運, 有些女子終其一生都沒見到過皇帝的影子。

如果皇帝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女子,她的龍華上什麼圖案都沒有,那就應該是還沒被寵幸過的答應,也許皇帝心情一好,這個女子就能直接升位份了。

答應上面還有常在、貴人,有的常在只侍寢過一次,但是皇帝早就不記得了, 那麼皇帝看到龍華也會知道這個女子是個常在或者貴人。

同樣的,不光是皇帝,宮女和太監們也會通過龍華來辨認妃子的位份,這樣就不用磕錯頭而掉腦袋了。

后宮妃子們之間也可以通過穿著去辨認對方的位份,見面了該不該行禮、如何行禮就能一目了然。

這比一個個去記名字跟長相方便多了,每個位份的妃子都有使用龍華的規則,皇帝一見就能知道她是什麼位份。

其實古代所有宮規的制定 ,都是為了限制女性,古代封建社會女子地位低下,并且事實遠比我們想象的殘酷。

這些女子們無論是吃穿住行,都有自己要遵守的規則,這也是在時時刻刻提醒她們,任何時候都要遵守制度,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

這種「龍華」的衣飾特點一直延續到清末, 慈禧穿的衣服上還帶有龍華,直到清朝滅亡以后,龍華才徹底消失。

總的來說,古代的龍華其實就是一種身份象征,也是對女子的桎梏,這其中折射的是古代女子的尊卑制度。

只能說封建社會害死人,古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子遠比我們想象得要痛苦,簡單的穿衣打扮都要遵守制度,古人活得也不容易啊!

慶幸的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了一個開放、自由的時代, 無論是什麼穿著我們都能隨心所欲,更沒有封建時代的思想來限制女子,這無疑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