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這天,華燈初上,北京城到處張燈結彩,亮如白晝。人們挽妻攜子走向街頭,共慶佳節。朱棣也微服出宮,帶著幾個翰林學士,夾在人群中觀賞燈火。
這天晚上,明月當空,整個京城都籠罩在一派燈火輝煌之中。大街小巷人來人往,人人臉上都帶著笑容,一派盛世和諧的景象。
見京城的人們一個個安居樂業,喜笑顏開,朱棣不由得生出一股自豪感,對著幾個翰林學士說:「如此盛世良宵,朕出一副對聯,卿等來對對看!」
皇帝既然有此雅興,幾個學士自然樂意奉陪。于是朱棣朗聲念出了上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念完之后,朱棣看了看幾個翰林學士,示意大家對下聯。
幾位翰林學士也算是學富五車之人,可面對朱棣的這個上聯,一個個瞑思苦想,感覺難度非常大。
「燈明月明,大明一統」中有三個「明」字,再嵌入了一個數字「一」,還加上了朝代的名字「大明」,贊揚的又是大明江山空前統一的盛世景象,急切之間,誰也對不上來。
就在大家邊走邊想之時,朱棣等人來到了一個小巷子里。這個小巷子是俗稱的「死胡同」,里面只有一戶人家,但奇怪的是,這戶人家門口并沒有掛上彩燈,門外也沒有鞭炮屑的痕跡,屋內只傳出一個童子的讀書聲。
朱棣雖然見多識廣,但也感到很奇怪:如此熱鬧的元宵節,是什麼樣的孩子能鬧中處靜,仍然安心讀書?出于好奇,他推門進屋,只見屋子里坐著一個七八歲的童子,正在燈下讀書。
那童子見有人進來,便放下書本,朝朱棣幾人躬身施禮。 朱棣見這個單子不過七八歲,卻舉止優雅,大感好奇,便問這個童子姓名。
童子回答說自己叫彭印山,乃是江蘇溧陽人,由于父親在京城做官,故而自己也來到京城求學。今晚正值元宵佳節,所以他正在背誦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不想被朱棣幾人聽見了。
聽童子自我介紹叫彭印山,隨行的幾位翰林學士大吃一驚,連忙追問:你就是有著「溧陽神童」之稱的彭印山嗎?
「神童」彭印山
也怪不得這幾位學士吃驚,因為這個彭印山是明初有名的神童,幾位學士早已聽過他的大名。
《少洲詩話》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過:「國朝解縉、彭印山、蘇福、鄒智、李東陽、程敏政、楊一清皆稱神童,其后貴賤壽夭既各殊別,而其人之賢否尤洞不同。」
要知道解縉、楊一清、李東陽可都是明朝著名的大咖,能與這幾個人并稱,這個彭印山絕對有兩把刷子。
幾位翰林學士把彭印山的情況向朱棣做了介紹后,朱棣對這個孩子也很感興趣,想試一試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有真才實學,是不是那些傳聞夸大了?
于是對著彭印山說:「孩子,我出個對聯,你可敢對?」
彭印山打量了打量朱棣,見其氣宇軒昂,知道不是等閑之輩,于是謙虛地說:「前輩請出題,小子愿試上一試。」
朱棣略加思索,出了一個上聯:「新月如弓,殘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朱棣是一位戎馬一生的皇帝,所以他一開口便氣魄宏大,以「弓」來比喻月亮。他的上聯一出,一位學士拍馬屁心切,一句「圣上好聯」幾乎脫口而出。
朱棣沖著這個學士一瞪眼,這個學士這才想起皇帝是微服私訪,于是便將接下來的阿諛之詞生生地咽到了肚子里。
彭印山何等聰明,聽到那個學士說漏了嘴,心中已對眼前的這個人的身份猜到了八九不離十。于是他馬上應聲對道:「朝霞似錦,暮霞似錦,東川錦,西川錦。」
朱棣見彭印山身材矮小,又出了個上聯笑話他:「書生腳短」;彭印山恭恭敬敬地對出了下聯:「天子門高!」
彭印山的下聯,讓朱棣很滿意。他決定拿出「殺手锏」,于是將剛才想到的那幅連幾位學士都對不出來的上聯吟誦了出來,想難倒彭印山:「燈明月明,大明一統。」
見這幅上聯如此有氣勢,彭印山更加相信眼前的這個人,就是當朝皇帝朱棣。不過朱棣不說破身份,彭印山自然也不敢說破。他思考片刻,緩緩吟出了下聯:「君樂,臣樂,永樂萬年!」
朱棣反復咀嚼這副下聯,感到確實天衣無縫。朱棣的上聯里三個「明」字,下聯里就有三個「樂」字;上聯里面嵌入了「大明」的國號,彭印山的下聯便加上了朱棣「永樂」的年號;上聯里有數字「一」,下聯里就有數字「萬」。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這幅下聯都對仗工整,構思嚴謹巧妙,既合乎對聯的格式,又充分贊揚了永樂年間興旺強盛、安居樂業的盛世,還大大地拍了朱棣的一個馬屁。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朱棣雖然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對眼前這個孩子的馬屁,仍然十分受用。
他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上前一把抱起彭印山,連連夸獎:「我大明又得一解縉矣!」
朱棣的這個評價,讓幾位翰林學士都始料未及。要知道解縉可是《永樂大典》的編撰者,是明朝有名的神童,也是朱棣最欣賞的文人,曾說過「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后來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早夭的天才
有了朱棣的賞識,按說彭印山此后的人生應該可以一路開掛。可惜的是,這位神童當時年紀太小,不能馬上做官。
后來彭印山的父親被外放到外地做官,朱棣派人將彭印山護送回江蘇溧陽老家,并通知地方按照廩生的待遇,每月撥給廩米,鼓勵他好好讀書,將來為朝廷效力,但彭印山14歲時生了一場大病,居然病逝了。
彭印山去世時,朱棣也已去世,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也聽說過彭印山的大名,于是頒旨賜葬,并讓大學士楊榮為彭印山題寫了墓碑。
一代天才神童,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才能,便香消玉殞,著實令人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