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傳統文化中,八有「發」的諧音,因此不管是說神仙,還是說什麼將士的,總喜歡用八大的形容來進行列舉。在正史中有八位被世人公認的猛將,這八位中有大家熟悉的幾位,也有國人不是十分熟悉的幾位。
雖然這些人都是正史中明確記載過的人物,但他們或許因為生命短暫,沒有留下過多的痕跡出現在這個世界,他們的出現就像煙花一般,雖然短暫,但是卻是絢麗的,為后人留的更是濃墨重彩的一面。
這八大猛將有我們相對比較熟悉一些的項羽、霍去病、薛仁貴,也有使人不是那麼熟悉的常遇春、狄青、冉閔、蘇定方、史萬歲。
他們生在古代的不同時期,但是他們的功績都為古代社會的發展用他們的生命推動了整個民族的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了解他們的故事。
明朝開國猛將--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是元末明初的一位猛將,曾經效力于元末的紅巾軍,后來跟隨朱元璋父子打天下,成為了明朝的開國名將。
該人臂長善于騎射,曾經在元朝末期因為元朝政府的壓迫,為了活命被迫成為盜賊,投靠了占上為王的劉聚。在跟隨劉聚攔路搶劫的時候,目睹了朱元璋父子帶領人民起兵的的部隊。
常遇春經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相較于劉聚只會打家劫舍不分青紅皂白地強搶,朱元璋父子的更有紀律,也更得民心,于是常遇春選擇投靠朱元璋父子。
一開始朱元璋對于主動投靠的常遇春并沒有放下戒心,隨著常遇春本人在朱元璋本人攻取金華鏖戰衢州的時候,率領部下在城墻下豎柵欄、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一系列攻勢下,將衢州城的大大小小六座城門徹底圍住,并且在這之后以奇兵出擊的方式將衢州拿下。
后來他一路跟隨朱元璋父子北上,大戰九華山成為了可以和徐達等大將并肩作戰的一員猛將。并且以此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后來在大破陳友諒、西征陳友諒等戰役中也英勇奮戰,為大明朝的安穩鞠躬盡瘁。
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在常遇春四十歲的時候,在軍中暴病,倒在了行軍的路上。朱元璋聽聞此噩耗親自為其出殯。
常遇春一生沒有打過敗仗,軍中有「常十萬」的美稱,后人在他去世的地方為他建了一座將軍廟,時至今日還留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當地人還有「拜將軍廟」的習俗。
北宋名將「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字漢臣,山西汾州西河縣人,是北宋時期的名將,出身寒門,年少時因和鄉人發生沖突,年少氣盛間被投入了監牢,因此在面容上留下來刺字,并且被注銷了戶籍,發配到附近的京師充軍。
因為狄青不放棄自己,在寶元初年李元昊發動叛亂時,狄青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畢竟讓人知道了他善于騎射,還被上級發現了他不怕死的一面。
后來在西夏軍隊進犯時,狄青帶領部隊作戰,他披頭散發面帶銅面具,幾進幾出敵軍,將西夏敵人擋在安遠以外,成為抗西夏的一員猛將。
因為的英勇,在同僚尹洙的引薦下,狄青結識一代名將韓琦與著名的范仲淹,并在這二位的的教導下,狄青不光武有所成,在文學方面也得到了深造。
狄青憑借著他本人的努力,一路升到了樞密使的職務,但是在那個岳飛都能被陰謀除掉的朝廷中,狄青這樣的寒門子弟必然是要侵占別人的利益的。
在諫官以狄青家的狗長了角,并且多次發光這個奇異怪象,要求將狄青調出京師,皇帝覺得這個謊言編得太過了,就沒有理會。
后來京師發大水,狄青一家為了避水只能將家人都搬到大相國寺來避水,此事也被有心人利用,上表將狄青調離京師,派到陳州做知州。被小人陷害的狄青次年就抑郁而終,宋神宗為他舉喪,追贈中書令,賜謚號「武襄」。
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皇帝--冉閔
冉閔身處于古代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字永曾,小名棘奴。冉閔原來有個曾用名叫做石閔,這是因為他曾經是趙皇帝石虎的收養在身邊當做繼承人培養的孫子。
但是在那個將血緣關系看做最牢靠親屬紐帶的封建王朝,冉閔終究被視作「親孫子」,而不是真正的親孫子。
在石虎走后,朝臣擁立石遵成為了新帝,后來又被兄弟石鑒將石遵除掉并取而代之了皇位。但是新上位的的石鑒仍然時刻防備著冉閔,終于冉閔忍無可忍,將石鑒也取而代之,從此恢復冉姓,建立冉魏政/權。
冉閔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五胡亂華那個黑暗的時期,第一個提出「除胡令」的君主,他解救了無數被胡人殘害的漢族婦女兒童,但是也對胡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理。
所以冉閔這個人是一個在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人物,但是他的英勇的確是那個黑暗年代里能夠給自己國人活下去的一道曙光。
夷百濟、伐高麗、定吐蕃,唐朝左驍衛大將軍--蘇烈、蘇定方
蘇定方,原名蘇烈,字定方,后人為表尊敬以字來稱呼 。冀州武邑縣人 ,隋、唐朝初年名將。蘇定方出生于一個行伍世家,少年時因為本人的驍勇善戰,而年少成名,后來跟隨其父征討叛賊,保家護國。
隋朝末期見到隋政/權的衰敗,蘇定方決定棄暗投明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在起義軍的作戰當中,他英勇無敵、屢建戰功。
一直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后,蘇定方看到了唐王朝的統治者的政策可行性,他才開始為唐朝效力。
他追隨當時的唐朝大將軍李靖北伐東突厥,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夜襲陰山戰役中,蘇定方親自率領著自己手下的兩百名騎兵先登上了陷陣。
因此占得先機能夠攻破了頡利可汗的大賬,為唐朝大部隊擊滅東突厥的殘余勢力立下悍馬功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此后蘇定方更加愿意為唐王朝效力,更加的衷心,他后來累功進爵升任了行軍大總管,此時的蘇定方也已經成長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面的將軍。
因為他那非凡的戰績以及本人正直為人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在后來的數年間蘇定方被唐太宗李世民多次委以重任。
蘇定方征戰西突厥、平定東突厥、夷百濟、伐高麗,定吐蕃,將唐王朝的疆域圖史無前例地向西擴展到了中亞咸海的附近。
國境線直接與西亞的波斯帝國相接,向東延伸到了朝鮮半島的南部,整個日本、北朝鮮、南朝鮮都成為了唐王朝的附屬國,定期要向長安進貢。
乾封二年也就是公元667年,蘇定方去世,享年七十六歲,被皇帝冊贈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謚號「莊」。為大唐的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改革中原文化的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隋朝名將--史萬歲
說到蘇定方不能不說的就是另一位猛將,隋朝的名將史萬歲。史萬歲,京兆杜陵人,現在的陜西西安人,也是出生于行伍之家。
年少時以長于騎射和好讀兵書而聞名于隋朝,被看做隋朝未來一代的武將之首的候選。史萬歲15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從軍打仗。可惜在隋朝建立前的北周政/權武帝時,史萬歲的父親就倒在沙場。
后來史萬歲就跟隨自己父親曾經的好戰友--上柱國梁士彥,一起攻討相州總管尉遲迥,每次作戰時,史萬歲都身先士卒,因此戰功赫赫,被封為了上大將軍。
后來北周政/權被楊廣取代建立了隋朝。隋初,因大將軍爾朱績謀反被除,史萬歲作為相關涉事者而受牽連,因此被發配到了敦煌,成為了一名戍卒。
但是史萬歲作為猛將的本質并沒有被埋沒,在敦煌期間,屢次在與突厥人的戰斗中,史萬歲帶領部下英勇奮戰,為隋朝的邊關戍守立下了赫赫戰功。
可惜的是在他即將因為滿身的軍功被皇帝再次啟用之時,遭到時任宰相--楊素的陷害,因此被隋文帝除掉,成為了一縷冤魂。
項羽、霍去病、薛仁貴三員猛將為世人所熟知
至于剩下的三位猛將,分別是與劉備爭天下的項羽,為漢武帝征戰漠北開創絲綢之路的霍去病,以及被世人拍成電視劇的薛仁貴,這三位的故事被世人所熟知,相較于前面詳細贅述的五位,這三位更為出名許多。
出名不代表著更為優秀,前面的五位也是我們民族歷史上公認的猛將,因為有這些軍人的存在,我們的歷史才能夠獨立而完整的發展了五千多年,才成就了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沒有中斷的國家的地位。
因為他們的負重前行,才換來了我們如此完整而璀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