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古代人都講究多子多福。而《百子圖》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寄托,是人們對于家丁興旺的美好向往。
《百子圖》作為一種常見的繪畫主題,從古至今有許多畫家都鐘情于此。不過我們如今能夠看到的這幅最著名的《百子圖》是被收藏在故宮的。
這幅《百子圖》距今已經有400年了,它是明代的一幅緙絲作品,體量非常大,高210厘米,寬170厘米。但也正是由于這幅作品太過大型而且距離今日時間也比較長,所以他已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因此我們如今見到了這幅《百子圖》是后來的畫家修復完成的。
這副最具有代表性的《百子圖》是清代畫家冷枚所制作的。或許他的名字我們并不熟悉,但是說起他的一副經典作品《避暑山莊圖》就能領略他的厲害之處了。
乾隆作為滿清皇帝中最愛好書畫、也最有閑情逸致的一位皇上,他就非常器重冷枚,在宮廷畫院中,冷枚受到了最高的待遇,可見乾隆對他的重視。
除了畫《百子圖》,冷枚還擅長畫建筑人物等,他的作品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精細,尤其是那些建筑,一草一木都非常精致,經得起推敲。
《百子圖》就非常符合冷枚的這一繪畫風格,里面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我們將其放大20倍,就能夠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百子圖》中百般情趣
首先這幅畫中每個孩童的表情都不一樣,有的孩童在嬉戲打鬧,有的則是端坐著一臉沉思,仿佛是個小大人一樣,還有的小孩子是三五成群,互相追逐。每個人面部表情都可以看出細微的差別,足以見得畫家花費了多大的心思去描摹。
其次這些孩童在玩的游戲也有所不同。就拿在玩麻雀的幾個孩子來說,他們的動作也有不同。有個小孩在專注地盯著籠子里的麻雀,觀察他的一舉一動,還有的小孩子是專注地給麻雀喂食,體驗飼養寵物的樂趣。
除了玩麻雀,還有的孩子則提著一個裝著蛐蛐的籠子,可以想象斗蛐蛐也是他們熱衷的一個活動。不難看出古時候的孩童所玩的游戲都和大自然有關,這也是因為當時生產生活條件有限導致的,而這顯得更加生動有趣,富于自然氣息了。
此外這些孩童們也有手工做的玩具,例如有的孩子在趴在桌子上正玩著陀螺,這個小玩具直到如今還受到不少小朋友的喜愛,可見,孩子的天性從古至今都是相通的。
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的玩具,也有一些孩子熱衷于帶著面目猙獰的面具互相嚇唬對方。這些神態詭異的面具恐怕在現代孩子眼中是非常恐怖的,但是古代的孩童卻十分有性質,可見當時的文化氛圍與今天還是大不相同的。
這些孩子們并不是各玩各的,他們也會成群結隊、呼朋引伴,各顯神通。有一些孩子互相拉著旗幟,敲鑼打鼓十分歡樂。我們似乎能夠聽到他們的敲鑼聲、打鼓聲以及歡聲笑語。
總體來說這些孩子們的玩具各不相同,玩耍的方式也不一樣,都體現了當時孩子們的玩樂方式和古代人的生活情景。
《百子圖》與現代生活的不同
《百子圖》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孩子們都熱衷于到大自然中進行戶外活動,這與現代兒童喜愛的室內玩樂有著很大的區別。事實上,在八零乃至九零后之前的人們的童年還都是以戶外游戲為主,如今生活條件變好了,孩子們的娛樂方式自然也有了區別。
像《百子圖》中,一些玩麻雀、蛐蛐、青蛙等動物的娛樂活動,在現代人看來顯然是不可思議的,如今也沒有了這樣的條件以供孩子們玩耍。
而且還有一些玩具到今天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了,例如陀螺。《百子圖》中的孩子聚精會神盯著的這個玩具,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玩具商店中也很少能夠見到他們的影子了。究其原因還是現代人生活條件變好了,可以選擇的玩具種類也更多了,所以過去的一些玩具就被我們淘汰了。
包括這些孩子們熱衷的觀賞荷花、觀察石缸里的魚等活動,也是現代孩子們很少涉及的。并不是說我們沒有條件去做這些娛樂活動,只是這些司空見慣的游戲已經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了。
其實發展到如今,出現這樣的差異也在所難免。只是有時我們難免也會有一個疑問:這樣的變化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好在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可以選擇,不好的地方就在于我們與大自然之間的聯系也在慢慢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