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萬歷十七年,一位年輕人在賭坊,押上了自己最后一個銅板,他沒有贏來奇跡,換來的只有一無所有!
沒有錢,沒有希望,沒有背景,絕望的年輕人揮起了手中的刀子,他沒有選擇自我了結,他選的是另一條路,選擇成為一名「太監」!
一個年輕人就這樣結束了自己22年的男[性☆生☆活],他用手里的刀,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太監,在那個年代,當太監是份衣食無憂的差事,但多少會被人鄙視。
畢竟「男不男,女不女」的話不是誰都能忍受的。誰曾想多年以后的年輕人竟然成為了手握大權,把持朝政的「大宦官」,他就是「魏忠賢」!
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那麼是什麼讓一個太監擋住了努爾哈赤的千軍萬馬呢?又是什麼讓一個太監把持了大明的朝政呢?
魏忠賢何許人也?
魏忠賢,出生在明朝北直隸(今天河北滄州一帶),家境非常的窮,魏忠賢也沒有念過書,是一個十足的街溜子,整日不思勞作,涉賭成性,在賭坊輸的一窮二白,沒招了,這才想法入宮做了太監。
常年在外混跡,魏忠賢的情商非常的高,結交了不少出來辦事的太監,所以魏忠賢想入宮也不是什麼難事。入宮后的魏忠賢可能是覺得對不起祖宗就改了名,名叫李進忠。
魏忠賢進宮之后,主要跟的人就是孫暹,當時的孫暹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并且掌管著東廠,用電視劇的話說就是「廠公」。
在明朝皇宮內務衙門分成十二監,「司禮監」是當時公認的「第一衙門」,而「秉筆太監」手握「批紅」的權利,在職位上僅次于「掌印太監」。由此,可以看出孫暹當時在皇宮的地位。
魏忠賢為人很會奉承,深受孫暹的喜愛,于是孫暹將他調入內府倉庫「甲字庫」當差,那里的油水很豐厚,魏忠賢在那很快又找到了生財之道。
有了錢之后的魏忠賢,結識了「魏朝」,此時他想給自己再找一個靠山,也就是「王安」。
王安,是太子朱常洛的伴讀,在朱常洛當上皇帝之后,王安也順利地坐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不得不說,魏忠賢的眼睛還是雪亮的,每次都能找對人,只是王安對他的喜愛是有限的,相比魏忠賢,王安更喜歡魏朝。
朱常洛命不太好,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紅丸案」。
在那之后,朱由校繼位,史稱明熹宗。魏忠賢也早為自己鋪好了路,此時他和朱由校的奶媽客氏成了姘頭,那時候的皇宮給這種搭伙過日子起了一個名,即「對食」!
客氏,是朱由校的奶媽,長的很漂亮,但為人不怎麼樣,且銀/蕩!有傳言說,二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總之天啟皇帝對客氏的喜愛是非常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魏忠賢也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押上了寶,沒想到在賭場不得志的魏忠賢,在官場卻能屢屢押到寶,實在是讓人佩服。
天啟皇帝繼位后,魏忠賢就升官了,看在皇帝奶媽的份上,魏忠賢一個大文盲也當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不僅如此,天啟皇帝還給自己奶媽封了一個「奉圣夫人」。家里面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凡能當官的全都做了官,魏忠賢那個不爭氣的大哥都成了錦衣衛千戶。
此時魏忠賢不僅得到了金錢,更得到了權利,他和權傾朝野這四個字,還差一步。但,很快這一切就都成現實了!
魏忠賢掌權,權傾朝野!
自打魏忠賢成為了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他就開始了自己的報復計劃,他和魏朝因為爭搶客氏爭吵過,所以在其掌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魏朝給發配了。
王安作為魏朝的保護傘,沒多久也被魏忠賢設計除掉了。此時,王安以前的小弟全都遭了殃,大多都被魏忠賢收拾了一遍。
王安倒臺之后,別說十二監,整個皇宮的太監基本都是魏忠賢的人,那幾年客氏和魏忠賢這對為夫妻夫唱婦隨,搞得天啟皇帝很是開心,但凡有人在皇帝面前說二人不好的,基本都被皇帝斥責了,不僅如此第二天東廠的人就去家里辦事了!
魏忠賢的野心是一天一天的膨脹,開始在宮中做火器,操練「武閹人」,對外勾結官員,形成勢力。
此時魏忠賢的勢力和權力逐漸的壯大,天啟皇帝也視而不見,整天埋頭在自己的木匠作坊里,由于天啟皇帝酷愛木工和建筑,所以整日不思朝政,這也進一步給了「閹黨」機會。
那年,魏忠賢從一個「太監」搖身一變成為了「九千九百歲」,作為閹黨的一把手,此時魏忠賢最大的敵人就是「東林黨」。
在其掌權之后,東林黨可謂被收拾慘了,倒的倒,傷的傷,一時間對魏忠賢沒了威脅,而此時魏忠賢最大的敵人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努爾哈赤」!
忠賢不倒,「大明不亡?」
靠著皇帝的奶媽子,魏忠賢爬上了權利的最高峰,靠著皇帝的信任,魏忠賢排除異己,解決了自己的仇人和敵人,可是遠在關外的女真人,正虎視眈眈大明王朝的國土!
明朝末年,后金崛起,女真人迎來了一個勇猛的統治者,即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敗明軍之后,后金算是成了氣候,眼看勢如破竹,直奔著京城就來了!
此時,大明王朝的這條船,真正的掌舵人是魏忠賢,天啟皇帝這時候成了東家,只顧著享樂,哪里關心什麼戰事。
可是眼看著后金政/權一天一天的壯大,沒辦法的魏忠賢只能扛起這搖搖欲墜的大旗!畢竟大明王朝這條船要是沉了,自己也就玩完了!
在魏忠賢掌權期間,努爾哈赤確實沒有打進關內,不僅老子沒打進來,連兒子皇太極也沒進來。
如果單說抵御后金這件事,魏忠賢確實是有功勞的,但這里面還有另一個人功勞很大,他就是著名的愛國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的仕途靠的是魏忠賢的賞識,袁崇煥之所以能成為遼東巡撫,其實主要是受了魏忠賢的提拔。必經當時的人員調動,官員任命都掌握在魏忠賢的手里。
說起魏忠賢,絕對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壞蛋,他貪財好色無惡不作,但有一點,魏忠賢知道自己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魏忠賢也知道,什麼和他現在擁有的一切有著息息相關的關系。
大明亡了,魏忠賢也就完了。所以魏忠賢拼了老命也要保住大明的江山,不過是保住自己的權利!
魏忠賢,本人非常的貪財,畢竟權利大了總想搞點錢,小時候窮的叮當響,這也正常。只是魏忠賢知道什麼該拿,什麼不該拿。
對于關外三軍將士的糧餉,魏忠賢從來不碰。不僅不碰,還總是按時的交付到將士的手里。這在明朝也是獨一份。
窮苦出身的魏忠賢,明白的很,他明白那些冒死參軍的將士想要什麼,為了什麼。想要人給你賣命,你就得給人十足的酬勞。在這一點上魏忠賢做的非常的到位。
袁崇煥到了遼東,就給魏忠賢修了生祠,何謂生祠?就是人活著,修一個廟,把他供奉起來,這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不是什麼人都能這麼干。
袁崇煥此舉大有討好魏忠賢的意思,其實也不是,魏忠賢對袁崇煥的幫助是非常大的,這或許在當時是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
戰/爭,在歷朝歷代打的都是錢,明朝和后金的戰/爭也一樣,大明末期國家在東林黨的操盤下,國庫虧空,根本沒有錢打仗,關外的軍餉也是一直拖欠。
當年袁崇煥去關外,魏忠賢和天啟皇帝一點沒有吝嗇,拿出了國庫僅有的20萬兩黃金讓其在關外招兵買馬。
魏忠賢掌權以后,加收了江南的賦稅,這些都是東林黨的地盤,魏忠賢此舉讓東林黨極為不滿,但都是敢怒不敢言。
魏忠賢對富人下刀子,讓國庫變得充盈了起來,這也讓明朝有了喘息的機會。
自打袁崇煥去了關外,魏忠賢真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武器也給武器。你說,袁崇煥能不感激魏忠賢?
不僅如此,袁崇煥在去了寧遠城之后,就建立了對后金的戰略方針,他設立了「關寧錦防線」,如此的方針,沒有金錢的加持是無法做到的。
面對袁崇煥的方針,魏忠賢一點沒有打擊,反而是大力的支持,從山海關、寧遠和錦州,魏忠賢把城池修了一圈,要知道,在古時候,修城墻可是非常耗錢的,尤其是在這種戰事頻發的地方修城墻,足以見識到大明王朝對抗后金的決心。也足以見識統治階級對后金的重視程度。
望著新建的城墻,女真人一個個傻了眼,留下的只有一聲嘆息。而「關寧錦防線」的形成,直接改變了戰事的局面,他像一幫鋼刀直接插進了后金的腹地!
魏忠賢對關外的支持遠不止于此。眾所周知,后金是游牧民族,多以騎兵為主,面對這樣的機動性,魏忠賢知道,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騎兵部隊何其對抗。
在袁崇煥的建議下,一支名為「關寧鐵騎」的部隊悄然而生。在古代的兵種里,騎兵的消耗是非常之大,因為他的戰馬必須是好馬,而且還需要吃草料,所以騎兵對經濟的要求非常的高,只有在解決了經濟問題,一個國家才能養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而「關寧鐵騎」的建立,就是明末經濟轉好的證據。
明軍有了「關寧鐵騎」,女真人的仗就不好打了,明朝的軍隊開始有了機動性,再加上新修的城池,二者遙相呼應,整個關外的戰事從一邊倒的狀態變成了對峙!
修了城墻之后的袁崇煥,為了加強邊防,向朝廷索要火器,面對袁崇煥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魏忠賢都沒有惱怒,而是一一答應。
我們之前說過,魏忠賢在宮里造過火器,所以他知道火器的威力,對戰/爭的重要性。在那之后,寧遠、錦州和山海關的城墻上多了一個稀罕物,即「紅衣大炮」!
1626年,努爾哈赤大兵壓境,準備對寧遠和山海關發起總攻,強行入關。在多年大明的努力下,「關寧錦防線」雖說是鐵板一塊。
但是還沒有得到驗證,大明的戰士也沒有真正地贏過女真人,所以「寧遠之戰」意義非常。
在袁崇煥的指揮下,三軍戰士和百姓們團結一致,對抗女真人的入侵,他們用火攻和紅衣大炮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這次戰/爭中大明消滅了后金17000人,取得了一次很大的勝利,明朝稱之為「寧遠大捷」。
也是這次勝利大大地鼓舞了明朝的三軍將士!同年,努爾哈赤帶著遺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直到死,他也沒有打進山海關!
努爾哈赤死后的一年,天啟皇帝也駕崩了,這對魏忠賢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他沒有了依靠。
崇禎皇帝繼位以后,對魏忠賢進行了制裁,他忘了自己兄長的那句話:
「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宜委任。」
有人說,天啟皇帝是知道魏忠賢所做所為的,總需要有一群人出來制衡一下「東林黨」。畢竟「紅丸案」誰也沒有說清楚。崇禎啟用「東林黨」到最后落得一個吊在煤山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東林黨也都不是啥好鳥。
魏忠賢死后,東林黨把魏忠賢干過的事一一推翻,一切回到了以前,對他們所在的富地減免賦稅,對窮苦百姓苛捐雜稅,最后釀成「官逼民反」。
那年,關外戰事吃緊,皇太極兵強馬壯。崇禎勒著褲腰帶當皇帝,求著大臣捐點錢,最后才收了幾千兩,崇禎皇帝竟然以為滿朝文武都是清官,就是沒錢。崇禎的無知,把大明王朝推向了深淵,也斷送了自己的生命!
明朝末年,苛捐雜稅,官逼民反,農民起義。闖王打進北京之后,搜出東林黨白銀7000萬兩,此時我們幼稚的崇禎皇帝,才見識到,他是多麼的無知。
闖王沒有處理好他和吳三桂的關系,吳三桂開了山海關的城門,清軍就此入關,亡了漢人的天下!
亡了大明朝的不是清軍,而是闖王。沒有吳三桂,別說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爾袞和順治也進不來。多年以后,有人或許會想起那個掌了三年權的「魏忠賢」。他到底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
魏忠賢,是一個奸臣,一個貪官,但絕不是一個庸臣,一個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