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奪位成功后,意外發現一道圣旨,哭著喊:父皇你害得我好苦

天空之城 2022/04/26 檢舉 我要評論

洪武二十五年,馬皇后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子、大明皇太子朱標因久病不愈而去,經歷了喪子之痛后,明太祖只得再立儲君。

思來想去,已經60歲的朱元璋曾欲冊立燕王朱棣為儲君。

然而當他在朝堂上召集群臣商議此事之時,翰林大學士劉三吾率先站出來表示反對,他深施一禮后說道: 皇孫年富,又系嫡出,孫承嫡統,天順人和,古今通禮!

其實,明太祖朱元璋是個英明睿慧的帝王,他對皇子們的品性和能力了如指掌,而當再次面對立儲大事之時,他還是非常認可燕王朱棣并有過冊立其為儲君的想法。

然而最終大明的第二任皇位繼承人還是選定了嫡皇孫朱允炆,后來在小皇帝朱允炆和皇叔朱棣之間還發生了轟動史冊的「靖難之役」,經此一役朱棣強勢奪回了天子之位,成了大明的第三任君王

朱棣舉兵造反成功后,曾意外發現了一道朱允炆所留下的圣旨,讀罷圣旨的內容,朱棣滿面淚水,哭著仰天大喊道:父親,你害得我好苦哇!

朱元璋深愛馬皇后,二人的嫡子朱標自然就是最佳的太子人選

世人皆知明成祖朱棣與徐皇后甚愛至篤的夫妻情意,卻不知朱棣之所以如此癡情,都是因為他的父皇朱元璋乃是一個情深義重的好男人。

素來身邊不缺女人的朱元璋一生信愛并敬重著與他披荊斬棘、一同出生入死的發妻馬秀英。

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冊封發妻馬氏為大明正宮皇后,二人恩愛比肩、相濡以沫,共同誕育了 5個兒子和2個女兒

公元1355年,馬秀英為丈夫朱元璋生下了嫡子朱標,朱元璋后來稱吳王之時就將朱標立為世子,對朱標寄予殷殷厚望的同時還調集最有學識的文士對其加以悉心教導、多方培養

朱標自幼便接觸了諸子百家經典和各類文學著作,而且為人寬厚和融、友善爽朗。

再加上馬皇后是朱元璋最愛重的女人,因此 當朱元璋一登上帝位,便冊立了13歲的嫡子朱標為皇太子,既算是給愛妻馬秀英吃了一顆「定心丸」,又讓明朝有了一位堪稱賢德的儲君。

為了栽培朱標,朱元璋禮聘名士宋濂做太子朱標的老師,每當朱元璋有空閑時間,總會親自提點教導朱標,意在讓太子學會軍務、為政、禮德和詩書方面的要領,盡早成為大明優秀的皇位繼承人。

德行皆優的朱標不負眾望,成年后就頗具君王的風范和不俗的涵養,他極富靈氣又懂得安分守己,因此,這樣一個令明太祖深感安心的太子很快就得到了監國的權力,而且在一眾皇室兄弟之中威信極高,此外,皇太子朱標還受到了朝臣們的肯定和擁戴。

太子朱標不幸早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再立儲君

公元1391年,朱標奉父皇之命巡視陜西,這項任務被朱標完成得很好。

1年后,朱標結束巡視工作返回京師,不久后竟因為身體太多疲累而染上了風寒之疾,纏綿于病榻數月都不見好轉。

公元1392年5月17日,大明太子朱標因病重不治而撒手人寰,明太祖朱元璋痛徹心扉、哀傷不已,命人厚葬了朱標并賜謚號為「懿文太子」

正值盛年的太子不幸病去一事,給朱元璋帶來的是一次沉痛的打擊, 安葬了朱標的棺槨后,朱元璋一連28天都沒有上朝理政。

然而傷心歸傷心、哀痛歸哀痛,朱元璋擦去淚水、面對現實之后還是重新打起了精神,因為重新擇選大明的繼承人才是更重要的事,畢竟那個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已經60歲了。

除了朱標之外,朱元璋還有23個活到了成年并被封王的皇子。

在睿智明察的朱元璋眼中,除了那些資質庸鈍、荒唐無道的皇子之外,還有12個素來一直表現頗佳的皇子。

在這12個優秀的皇子中, 已被封為燕王的朱棣文武皆備、仁厚勇毅,他是除了朱標以外最令明太祖感到欣慰和滿意的優秀皇子。

喪子之痛逐漸平息后,太祖朱元璋曾召集群臣商議再立太子一事,在朝堂上朱元璋問眾臣子: 懿文太子病亡乃舉國之不幸,然而古稱國有長君方足福民,今日朕欲立燕王為儲君,眾卿意下如何?

最開始大臣們都議論紛紛,不知道該附和還是該反對,最先站出來表態的是翰林大學士劉三吾,他啟奏道: 皇孫年富又系吾皇嫡親血脈,孫承嫡統,古今通禮,實乃上上之選。

劉三吾說完之后,不少臣子也連聲附和贊同,皆認為皇孫朱允炆可以成為大明的儲君。

經過了一番思考和權衡,最終朱元璋還是認同了最為安全的立儲規則「宗法制」,他根據這種能杜絕皇位繼承而引發的危機及禍端的禮制將新的儲君定為皇孫朱允炆。

好皇孫朱允炆時年15歲,已經成年的他雖然略顯孱弱拘謹,但卻在父親朱標病重之時貼身伺候了2年之久,還被爺爺朱元璋評價為「誠純至孝的皇孫」

新上任的小皇帝朱允炆手段凌厲,逼得皇叔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

公元1398年夏,年邁的朱元璋自覺天年將盡,于是就密命駙馬 梅殷輔佐新君,同時寫下遺詔命皇孫朱允炆即位為帝。

幾天后,太祖朱元璋殯天西去, 21歲的朱允炆于公元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稱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惠宗。

年輕的大明新帝朱允炆是個沒有治國經驗且又溫和靦腆的人,他上位后最希望施行理想的仁政,故此,他推行了一系列較大的變革,意在增強文官在朝政決策中的作用。

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圖,明惠宗朱允炆嚴懲污吏、寬刑省獄,革除了此前的一些弊政,歷史學家們將明惠宗親政之初施行的種種舉措稱為「建文新政」。

與此同時,朱允炆亦害怕那些擁有雄才大略的皇叔們會有異心,他開始考慮如何增強自己的實力、如何削弱那些藩王皇叔們的實權。

不久,在一些文官近臣的建議下,年輕的惠宗朱允炆決定利用一些似有若無的「罪名」來逐個削弱藩王皇叔們的勢力和權利。

于是在明惠宗即位半年后,一場蓄意已久的「削藩」行動徐徐展開,著實觸動了朱允炆很多皇叔的尊嚴威望以及根本利益。

「削藩」大網撒開之后的1年內,接連有5位舉足輕重的皇族藩王被廢除了藩封,皇帝朱允炆的幾位皇叔在遭到「清洗」后, 不是被貶為庶人就是被禁錮下獄。

而燕王朱棣敏銳地察覺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機,感到威脅已至的他馬上就開始與心腹商議對策,同時還招兵買馬擴充軍隊,以便能在最無奈、最迫不得以的時刻能有反擊保身之力。

我們翻閱明史后不得不承認燕王朱棣是個仁厚順善的好人,他被封王之后本可以在自己的藩國內幸福富足地安度余生的,然而誰能想到他那看似仁弱身孱的皇侄朱允炆已經對幾位親皇叔伸出了狠手,想要極大地削去所有藩王皇叔們所擁有的一切既得利益。

沒有反叛之心的 燕王朱棣在1398年以及1399年里連續裝瘋賣傻,一來是想表達自己沒有威脅的本質,二來是想繼續探究明惠宗究竟要如何對待自己。

盡管「削藩」對于明惠宗朱允炆來說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但因為他從背景、實力、素質和智謀方面均敵不過燕王朱棣,所以最終朱允炆在「拿下」燕王朱棣的過程中碰到了硬骨頭,不但削藩未成,反而還弄丟了自己的皇位,的確十分可惜。

造反成功后,朱棣被一道舊圣旨弄成了悲欣交加的淚人

因為急于削藩,明惠宗朱允炆便在幾個文臣的大力慫恿下陸續向幾位藩王皇叔伸出了「黑手」,然而當他再一次將「黑手」伸向燕王朱棣之時,卻逼得皇叔朱棣不得不舉起了造反的旗幟、發動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這一場在明朝皇族內部發生的有關爭奪帝位的攻伐之戰 始于公元1399年,在前后拉鋸了4年之后,燕王朱棣率領大軍攻入了帝都南京,失勢的明惠宗在一片混亂之中下落不明。

朱棣起兵造反成功后不再糾結猶豫,馬上就在皇宮正殿里舉行了登基大典,改年號為「永樂」,朱棣因此而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很多史學家還稱其為 「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

明成祖朱棣稱帝后不久,他在一次清理查篩朱允炆留下的文書籍冊之時竟發現了一道朱允炆所擬的圣旨,圣旨的大意是: 燕王如果造反也罷,念其為朕的親皇叔,一旦他攻入京都,三軍將士也不可因此而傷害他毫分。

朱棣讀完那道圣旨,內心百感交集,他隨即流下2行熱淚,仰天長嘆道: 父皇!你當年為何執意偏愛著大哥的兒子呢,如今我雖然通過造反而奪得了帝位,卻是同室操戈、親眷相殘的結果,一切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也是拜您所賜啊,您害得我好苦哇!

有人說戰敗失勢的明惠宗朱允炆最終喪命于一場大火之中,還有人說朱允炆最終隱姓埋名度過了余生,他是心甘情愿地將皇位和江山讓給皇叔朱棣的。

總之,大明在「靖難之役」結束后迎來了新一任皇帝朱棣,這位通過「篡位」而登基稱帝的皇室宗親,用后來的作為和成就向天下人證明了自己才是一位明君賢主,明朝在他的治理之下發展得越來越好,并且還出現了「永樂盛世」,載譽史冊

康熙皇帝曾5度謁拜太祖陵,稱贊明成祖朱棣所創的「永樂盛世」乃是「隆治唐宋」,由此看來,明太祖朱元璋當初還真就不應該遵循什麼「宗法制」來重立儲君,他實際上應當依照「立賢擇能」的方法來遴選大明的未來繼承人。

如果朱元璋早點冊立文武皆備的燕王朱棣為儲君,那麼「靖難之役」肯定不會發生,他的嫡皇孫朱允炆也不會落得個下落不明的人生結局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