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兵貴神速」,在《曹劌論戰》中,主人公曹劌對于兩軍交戰時如何把握戰機進行了幾位透徹的分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可見在交戰之初,戰士們精神抖擻,士氣是最旺盛的。
正因如此,將領在率軍出征時,都會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戰場。除了為己方部隊爭取休整的時間外,也能夠讓士兵們在迎敵時不至于倉促應戰,保證士兵們擁有高昂的士氣。
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一位將領,在接受皇帝的命令帶兵攻城時,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下令攻城,反而讓士兵建造起房屋。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奧秘呢?
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這個曾經幅員遼闊且盛極一時的王朝,在經歷了重重劫難之后,終于走到了盡頭。而隨著李唐王朝的覆滅,中原也陷入了空前的混亂之中。
由于失去了中央的統/治管理,稍有實力的軍閥便稱霸一方,一時之間天下被瓜分得四分五裂,中國陷入了一個極其黑暗的大分裂時期。這便是處于唐宋之間的五代時期。
作為黃巢的舊部,朱溫可以被稱為五代的開啟者。在接受唐哀帝的禪位之后,朱溫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王朝,國號為梁,史稱后梁。不久之后,他又將唐哀帝除掉,以達到斬草除根的目的。
朱溫這一舉動,無疑將歷史地走向帶入了一個極其黑暗的時代。各路軍閥清楚地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武力至上的時代,正所謂「弱肉強食」,只要實力夠強,怎麼做都不為過,而實力薄弱則萬劫不復。
于是這些軍閥開始紛紛衡量自身的實力。覺得自己無力與朱溫抗衡的軍閥紛紛歸順后梁,不甘屈居朱溫之下的,便也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于是,一時之間中原大地上同時又出現了十個小國。
而也正是因為朱溫的不擇手段,使得他在之后被次子朱友珪所除,之后后唐、后晉、后漢都處于動蕩之中,國家始終沒能得到絲毫的安寧,百姓更是民不聊生,絲毫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奉命出征
為了能夠奪取政/權,后唐時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向契丹稱臣,以博得契丹對自己的支持。 在契丹人的幫助之下,石敬瑭成功奪取政/權,在太原稱帝,成為了后晉的開國皇帝。
然而實際上,石敬瑭卻是契丹人在中原扶植的傀儡皇帝。為了能夠獲得支持,石敬瑭不惜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因此在契丹人的眼中,石敬瑭是個不折不扣的「兒皇帝」。
正是由于石敬瑭的軟弱無能,讓契丹人看到了中原有利可圖。在石敬瑭去世后,其繼任者石重貴不愿再屈服于契丹的淫威之下,便奮起反抗。然而連年的征戰換來的卻是國家日益衰敗,自己也戰敗被俘。
于是契丹人趁勢南下入主中原,大肆搶掠。耶律德光甚至不為契丹軍隊準備糧草,沿途肆意搶奪中原百姓的糧食財物,并將之稱為「打草谷」。在這樣慘無人道的壓迫下,百姓們自發反抗,來抵抗侵略者。
由于徹底失去了群眾基礎,契丹軍隊無時無刻不在被攻擊。因此耶律德光不堪其擾,只得退出中原,在半路上便得病去世。在抗擊契丹人的行動中,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不斷壯大實力,此時便趁勢稱帝。
成為皇帝之后的劉知遠,對一眾大臣們論功行賞。在這些功臣當中,郭威為劉知遠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成為了統帥三軍的將領。而其卓越的能力,也在朝中有目共睹。
然而正是由于能力過于卓越,也使得郭威成為了潛在的威脅。雖然劉知遠能夠駕馭郭威,但是這也無法保證在劉知遠去世之后,郭威還能夠盡心盡力輔佐下一任君主。
于是在劉知遠去世之后,成為輔政大臣之一的郭威便被繼任的后漢皇帝劉承祐疏遠。雖然如此,郭威卻并沒有太過在意。在他看來,一朝天子一朝臣,劉承祐這樣的態度也未必是件壞事。
然而在劉承祐繼位之后,許多頗具實力的軍閥便開始蠢蠢欲動。河中節度使李守貞便是其中之一。剛剛建立不久的后漢政/權又開始變得搖搖欲墜。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多次派兵征討,卻都以失敗告終。
無奈之下,劉承祐只得讓經驗豐富的郭威率軍前往討伐叛軍。而此次出征,郭威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奪取勝利。
攻心為上
率軍出征不久,郭威的軍隊便抵達了河中城下。面對朝廷派來的軍隊,李守貞在經過評估之后,命令士兵退居城中堅守不出,以防守的方式來抵御郭威的進攻。
在他看來,郭威的軍隊雖然聲勢浩大,但也意味著巨額的開銷。而后漢王朝此時國庫空虛,根本無法承受這種巨大的消耗。因此,郭威此次前來必然追求速戰速決。
而反觀己方,雖然人數上不占優勢,但河中城固若金湯,城中百姓眾多,并且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只要拖到郭威支持不住,勝利便唾手可得。
然而令李守貞意想不到的是,郭威率軍抵達城下之后,并沒有急著攻城,反而只帶少數親隨部隊隨自己繞城巡視,之后便回歸陣營之中。在之后的數日之內,郭威依舊沒有發起攻擊。
隨后,郭威似乎住膩了賬篷,讓士兵們開始建造營房,大有常住下去的打算。于是這些士兵放下武器,變成了建筑工人,開始蓋起房子。郭威的這一命令,讓所有人都摸不著頭腦。
在營房蓋好之后,士兵們雖然不解,但依舊十分開心。畢竟居住環境比之前有了顯著的提高。然而就在當天夜里,李守貞卻率軍發動突襲,將這些士兵辛苦蓋好的房子夷為平地。
看著自己辛苦勞動的成果付之東流,郭威的士兵十分氣憤。而郭威對此并不介意,只是讓士兵們重建房屋。而城中的李守貞似乎對官軍的這一舉動十分介意,經常率軍阻撓。
而這也正中郭威下懷。正是自己不怕打持久戰的態度,使城中的守軍喪失了抵抗的信念,因此李守貞每次率領的軍隊人數日益減少。 在時機成熟之后,郭威率軍果斷出擊,很快便掃除了叛軍。
結語
《孫子兵法》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夠從心理層面擊潰敵人的作戰意志,是最有效的戰法,更是戰斗的藝術。
郭威之所以能夠以極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正是處于他對敵人心理的精準的把握。而具備這樣能力的人,在任何領域也必將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