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象過乘坐巨型蜻蜓飛行嗎?你敢騎在兩米四的蜈蚣身上讓它帶你飛奔嗎?
這些瘋狂的行為,在地球的曾經的巨蟲時期會上演,假如人類可以穿越的話。
你知道曾經地球曾經歷過一個巨蟲時期,是哪一個時期嗎?答案是石炭紀時期。
距今3.59億年到2.99億年前的石炭紀
在石炭紀時期,巨蟲穿梭自如,它和另一類生物共同生活在這個時代。
這個巨蟲時代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是石炭紀?巨蟲時代如何走向覆滅?巨蟲時代的鄰居是誰?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巨蟲王國一探究竟。
這是一個會讓人類嚇到腿軟的世界, 這是恐怖的「巨蟲時代」,兩米四的蜈蚣,讓人犯巨物恐懼癥,蜻蜓也夸張極了,壯成了老鷹。
節肢類家族輪番上演
在 距今4.5億年的奧陶紀晚期,由于上一次生物大滅絕,生活在原始星球的海洋生物,無奈從海洋遷向陸地。
奧陶紀時期其間約有85%的物種滅絕
俗話說適者生存,有一些不能適應的生物,就只有被酸化到發熱的海水,腐蝕殆盡了。
在遷移的大軍中,有一支隊伍喊的口號尤為響亮,它就是 節肢動物。
節肢結構就是適者進化的表現,從柔軟的水中跑到堅硬的陸地上來,沒有堅硬的外殼和四肢,試問如何生存?
它們堅硬的外殼開可以疏離降落到身上的雨水和污濁物,更好地保持體溫。
它們的肢節有倒刺,抓握力很強,可以幫助它們攀爬、捕捉、越障避障。
各種節肢動物
節肢類是個大家族,可以分為四個綱,老大昆蟲綱,我們最為熟悉,老二老三老四:蛛形綱、多足綱和甲殼綱,老大老二老三都完成了登錄行動,老四差了點。
一說到多足綱,大家會想到蜈蚣和馬陸,一想到它們密密麻麻的腳,會感到不寒而栗。
多足綱節肢動物,它們真的太容易滿足生活了,有多容易滿足?—— 一條縫就夠了。
多足的生理特征反應它需要的行動空間很小,但它波浪般的腳腳又是靈活的。
多足綱在志留紀和石炭紀非常活躍,在地球的足跡遍布今天的北美大陸、歐洲和澳洲。
蜈蚣和馬陸我們都見過,馬陸比蜈蚣大一號,但它們都不能稱得上是龐然大物。
事實上,能長到2米4的巨型蜈蚣屬于多足綱目的亞種—— 節胸屬。
節胸屬的成員是今天蜈蚣、馬陸的太太太爺爺,節胸蜈蚣不知道要嚇壞多少人, 它的名字雖然有蜈蚣兩個字,但和馬陸的親緣關系更接近一些。
比人高出一長截的節胸蜈蚣
曾經生活在石炭紀晚期的節胸蜈蚣, 是最大的無脊椎動物。
想象一下,比姚明還高的蜈蚣蟲像電線桿似的立在你面前,有誰打得過?
估計這種可怕的巨物很難有天敵,如果有,應該是比它更高更大的生物吧。
節胸蜈蚣是一節一節的,一般有30個體節,體節跟腿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暫時性結構,會發育成不同的形態,如骨形態、皮形態、肌形態。
人們正在參觀節胸蜈蚣模型
有意思的是, 節胸蜈蚣足對數和體節的比例一般是8:6,這個比例和今天的馬陸是一樣。
曾經在新墨西哥州發現的巨型節胸蜈蚣的化石, 它看起來就像被展開的輪胎,寬度有半米,長2.4米,它的發現致使以后再也沒有任何一種存在或曾經存在的節肢動物超過它的長度。
盡管它已經化成一具化石,但你看它的觸須,背上齒輪一般的背脊,背脊上清晰可見的花紋,以及背脊下覆蓋的有著絨毛和鋸齒的須足,只能說讓人頭皮發麻!
節胸蜈蚣的化石
能長成這樣,它到底是吃什麼長大的?回顧一下長得高大的動物,比如大象、犀牛,它們 都是吃素的。
節胸蜈蚣其實也是吃素的,口說無憑,科學家在節胸蜈蚣化石的腸胃中發現了一些松樹碎屑和蕨類的種子,這便是認為其為節胸蜈蚣的有力證據。
節胸蜈蚣雖然體型很大,但它沒有仗勢欺負別的生物,它并不是可怕的捕食者。
但有一種會飛的動物不一樣了,它仗著會飛的本領,會捕食其他的小型動物。它是什麼呢?它就是 巨脈蜻蜓。
巨型蜻蜓化石
昆蟲綱的動物登錄陸地可以追溯到 4億年的泥盆紀早期。
它們的祖先其實是魚類,由于「求生欲」讓自己原本弱小的魚鰭變成了可以讓它們飛起來的兩翼,石炭紀出現的有翼昆蟲有蜻蜓、蟑螂、蜉蝣這幾個種類的生物。
遠古時代的生物總是被人想象得很大,是如今正常生物體積的好幾倍。
今天我們看到的蜻蜓,小小一只,可以隨手拈起來。
蜻蜓是「飛行王者」
可殊不知曾經的蜻蜓多麼巨大,其中一種叫做巨脈蜻蜓的蜻蜓,展開它的雙翼,可以達到74厘米,當它撲棱翅膀在天空中覓食,簡直猶如如今的老鷹雄踞長空。
說了昆蟲綱、多足綱,繼續說蛛形綱。蛛形綱主要就是蜘蛛和蝎子,剛剛說了2米4的蜈蚣,翼展74厘米的蜻蜓,再來說說一種巨大的蝎子—— 肺蝎,它可以長到70厘米。
肺蝎雖然是一種遠古生物,但科學家發現它已經發育出側眼,意味著視野更寬闊,它缺乏聽覺毛細胞,意味著更依賴視覺。
肺蝎爬到了石炭紀陸地食物鏈的高層
所以推斷肺蝎擁有更好的視力,擁有更好的視力意味著可以在更加惡劣的條件活動,它可以晝夜活動。
這些技能讓肺蝎比如今的蝎子更具威脅性。
肺蝎是生活在陸地上的,還有一種生活在海底,被稱為「海蝎」的 萊茵耶克爾鱟。
這種海里的節肢動物比肺蝎還可怕,可以長到2.5米。
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板足鱟
雖然它的名字是「海蝎」, 但是科學家認為它更可能生活在江河湖泊而并非海洋。
但是如此大的體型,小小的湖泊溪流,有它的容身之處嗎?
那些小魚小蝦、螃蟹之類的生物,它們都將成為海蝎的盤中餐,海蝎應該很難碰到與之抗衡的天敵,但是它 居然滅絕了。
這也說明一個道理, 強大的生物并不意味著生存能力強,也許海蝎只是一種和恐龍一樣,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再強大也敵不過自然的選擇
神奇石炭紀
為什麼石炭紀出現這麼多巨型昆蟲呢?或者應該問,為什麼石炭紀讓生物長得這麼大?
生物的進化離不開方方面面的因素,肯定是有什麼因素導致了大型昆蟲的出現。
說法一, 體型變得越來越大是進化的需要,體型更大才能抵抗捕食者的攻擊,繁衍種族。
為了把基因更好地傳給下一代,這些原本小型的食草節肢動物慢慢進化,產生變異,曾經的它們是那麼弱小,只能以植物碎屑和動物腐敗的尸體為食。
石炭紀是昆蟲的天下
簡直是陸地上的清道夫,而那些:「囂張」的捕食者,對它們來說是極大的威脅。
說法二, 大體環境改變,主要是大體氧含量的增加。
氧氣的增加使植物瘋長,簡直像雨后春筍,像韭菜越割越長。
昆蟲的呼吸方式也在適應這種變化,之前也說過,它們本來是海洋中的動物, 以前是用腮呼吸,登陸之后腮退化了,吸收氧氣的方式更加直接,可以讓身體組織更好地吸收氧氣。
近十億年來地球大氣含氧量
這意味著這些昆蟲可以吃得更多,身體素質也更好了,所以也可以長得越來越大。
巨蟲時代覆滅
然而巨蟲們最快樂的時代因為 地球氣候的變化戛然而止。
石炭紀末期,地球開始變成一顆寒冷的星球,隨之而來的是海平面下降,冰川覆蓋整個大陸,海洋從洶涌湍急的海水變為靜止的冰架。
冰河時代之后,地球氣候回暖、冰川溶解、幸存的生物又開始活動起來。
這之后地球進入二疊紀時期,當地球的造山運動導致一些內地地區越來越干旱,森林的退化,水土流失,出現了大片的荒漠化現象。
二疊紀生物面貌想象圖
石炭紀那些巨蟲們生活的雨林開始土崩瓦解,大氣含量量急劇下降,氧氣就是生存,沒了氧氣,節胸蜈蚣、巨脈蜻蜓只有飲恨西北。
巨蟲的鄰居
石炭紀不只有巨大的昆蟲,也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是兩棲動物,經常在陸地和近陸水域之間往來。
因為曾經的泥盆紀生物滅絕之后,很多植物被卷進水里,導致水體的藻類瘋狂繁殖,水體的營養有些過剩了,所以一部分進化出上岸生活的能力,它們成為最早的兩棲動物,兩棲動物仍然會回到水里產卵。
林蜥是最早的爬行動物之一,它們體型較小,以昆蟲為食。
林蜥復原圖和化石
像林蜥這樣的小型哺乳動物,在恐龍滅絕之后,開始迅速發展,在始新生代達到全面繁盛。
不只是陸地, 海洋和天空也是不如動物發展的領域,只不過它們的體型還是不如曾經橫行地球的恐龍。
恐龍時代距今已經過去了六千五百多萬年
神奇的地球
誰能想到小小的昆蟲曾經那樣的巨大,把地球的山林河湖,作為自己繁衍生息的場所。
如今的它們,卻又顯得那樣 默默無聞,生活在微觀世界里。
地球真的很神奇,經歷過幾次生物滅絕,總會創造出新的物種,越來越完善的物種,比如說 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