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這一點從康熙和雍正的身上也得到了驗證,康熙61年11月13日,千古一帝康熙皇帝駕崩,新帝雍正繼承了大統。
康熙皇帝的去世,不僅代表著皇親國戚悲切地哀悼和國喪,更代表著儲位斗爭的失敗者,向新君發動的挑戰。
康熙在世的時候,四爺黨和八爺黨就已經爭得不可開交了,康熙一去世,八爺黨的人更是直接和雍正撕破了臉皮。
他們拉黨結派,制造流言蜚語,搞了許多陰謀活動來反對雍正皇帝的統治,而雍正皇帝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和加強皇權,也投入到了維護自己繼承合法性的苦斗中,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兄弟。
自從雍正皇帝登基的那一刻開始,朝中就傳出了雍正篡改遺詔、除父、除弟的傳說,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認為雍正的皇帝之位是他搶來的,不是合法繼承來的。
雍正皇帝在世的時候處置了很多議論此事的人,并印發了《大義覺迷錄》,企圖改變輿論的風向,可是他一直都沒有成功。
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康熙皇帝的遺詔公諸于世,這個謎團才被徹底揭開,那當年雍正究竟有沒有篡改遺詔呢?
《康熙遺詔》破謊言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里面保存了一件長230.8公分,寬74.7公分的明黃色紙質的《康熙遺詔》。
《康熙遺詔》又叫做《康熙皇帝遺詔》,這份遺詔一式四份,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
這份遺詔上面用了滿漢兩種文字,書寫了康熙的遺詔,遺詔的前半部分寫了康熙這一生的功績以及經歷。
而后半部分則醒目地寫著要把皇四子立為皇帝,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即位是合法的,是有檔案為憑的,而這份檔案也很好地回擊了改字的傳說。 傳言說雍正是把「十」改為了「于」,才坐上皇帝之位的,但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清朝是滿洲貴族統治的國家,滿洲人有他們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對清朝人來說是國語,因此在立遺詔的時候,康熙皇帝專門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書寫了遺詔內容。
在漢文中,把「十」改成「于」確實很容易,但是想要把滿語的十四改為四,卻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其次,清代官方文書在稱呼皇子的時候,不會直接說四子或者十四子, 而是會說皇四子或者皇十四子,皇字是不可缺少的,雍正是不可能把「十」改成「于」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時「于」字和現在的寫法不一樣,當時的「于」的寫法是「于」,這個字是不可能由十改寫而成的。
這份《康熙遺詔》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就已經大白于天下了,但是這幾百年來,卻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雍正的皇位是他搶來的,而不是繼承來的,這也和雍正自己有關系。
當年雍正公布這份《康熙遺詔》的時候,就有很多人猜測,是因為康熙皇帝當時病重,身邊無人,所以才讓雍正鉆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