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 仰望星空的時候,只能看到潔白的月盤和點點繁星。
但是隨著一些用來觀測天體的工具被創造出來之后, 我們看到了宇宙中各種千變萬化的結構。
你們知道目前宇宙中最大的結構是什麼嗎?
就是由 超星系團構成的絲狀結構,它可以和空洞構成 宇宙最[大尺度]的長城。
最接近的超星系團(室女座超星系團)
宇宙中的超大結構如何形成?
它的作用是什麼?
這些結構會因為什麼而崩塌?
崩塌后會造成什麼現象?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正在崩塌的幾根 高達5光年的「柱子」是什麼,以及導致其崩塌的「蛀蟲」是什麼?
創生之柱的拍攝
哈勃望遠鏡在宇宙中拍攝到了很多奇觀,但是要說 NASA的哪張照片最搶眼, 那應該還是「創生之柱」了。
創生之柱是距離我們大約7000光年的 鷹狀星云的一部分,其中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
它由三根巨型的「柱子」組成, 柱子的直徑大約有1光年,高度達到5光年。
這張照片拍攝于 1995年4月1日,它是由 哈勃望遠鏡第二代廣域和行星照相機的四架不同的機器共同拍攝的 32張影像的集合體。
創生之柱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張照片, 其實是一張合成的照片。
它的色彩十分豐富,這是因為不同元素發射出來的光的 顏色不同。
在星云中, 氫元素是綠色,電離的硫是紅色,少了兩個電子的氧原子是藍色, 它們共同組成了這張照片中奇觀。
創生之柱正在崩塌
2014年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創生之柱變得比之前透明了,也就意味著,它正處于崩塌中。
并且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 創生之柱出現了噴射位移的現象,計算后得知其移動了600億英里,每小時的移動速度達到 450000英里。
此前科學家就發現, 創生之柱所在的鷹狀星云中,有大約8100顆恒星,其中最亮的一顆是 太陽的100萬倍,質量達到太陽的80倍。
在鷹星云的「創生之柱」,于2014年重新拍攝
在 星云中有大量電離出來的氫,所以這個區域是活躍的 恒星形成區。
而剛好創生之柱就位于鷹狀星座的中心位置,也就是 恒星活動最密集也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
創生之柱中的「蛀蟲」
在創生之柱中,科學家觀測到了大約20顆恒星即將爆炸,并且在其附近還 發現了一團熾熱的塵埃。
超新星爆炸
尼古拉斯·弗拉吉認為這就是超新星產生的沖擊波,這些沖擊波可能會侵蝕 創生之柱,使其崩塌。
這些新恒星就像是我們牙齒的蛀蟲一般,它們發出的大量 強紫外線,會將星云中的氣體吞噬掉。
當這些新恒星不斷形成之后,星云也會隨之消失, 這種現象就是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的「光致蒸發」。
而且 創生之柱中的原恒星質量,有很多都比太陽大很多倍,當這些恒星將內部的氣體燃燒殆盡后,就有可能發生超新星爆炸, 隨后就需要吸收星云中的氣體和塵埃來形成新的恒星。
創生之柱的驚人變化
所以當 創生之柱中大量的原恒星爆炸誕生出新恒星時,它其中的氣體就會被大量侵蝕, 塵埃也會被其不斷地吸收。
所以當 新恒星的形成到一定程度時, 創生之柱也就逐漸崩塌了。
如果那團被發現的塵埃屬于沖擊波,那麼根據計算創生之柱可能在 6000年前就摧毀了。
而我們觀測到創生之柱距離我們有大約7000光年, 所以它很有可能已經被摧毀了。
X射線波段拍攝到的創生之柱
按照光速傳播來計算,我們要觀測到創生之柱被毀滅的想象, 或許要再等1000年左右。
但是部分科學家有人為,那團熾熱的塵埃應該不是 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如果是,我們觀測到的應該是更強的 射線和X射線輻射,并且這種大質量恒星的風還會產生塵埃,這樣一來創生之柱受到的侵蝕速度就會變得緩慢。
創世之柱的崩塌是必然
至于這團熱塵埃云到底是由什麼產生,斯皮策科學中心弗拉杰的顧問阿爾貝托·諾列加-克雷斯波博士認為, 除了新恒星的光之外,還有別的物質正在加熱塵埃,但到底是什麼,還需要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中波長較長的紅外數據給我們答案。
紅外波段下的創生之柱
但不管創生之柱是否已經崩塌,它的消失都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因為它的產生本來就是一些更老的恒星爆炸后的殘骸。
恒星爆炸后很多分離出的物質在經過漫長的時間后又聚攏在一起, 形成現在星云中的恒星。
而且我們之所以能夠觀測到 鷹狀星云,并發現這個創生之柱的結構,就是因為其中的恒星的質量和亮度巨大, 所以才會被輕而易舉的觀測到。
而一顆恒星不會一直在 宇宙中存在,它早晚都會因內部的物質燃燒殆盡后消逝。
而它的命運如何又與其質量有關, 像創世之柱的大質量恒星,不僅燃燒物質的速度很快,而且當它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八倍,就會產生 超新星爆發。
隨后就會出現我們前面說的新恒星的誕生, 導致創世之柱崩塌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