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時歷朝歷代為了守護邊疆,防止敵人來犯,都有各種各樣的舉措,其中 派兵把守,施以重壓,是最簡單的方式。
但以兵施壓這一招只能對付實力不如自己的小國,若是碰上實力強勁的大國,便沒什麼效果了,如果對方有個爭強好斗的君主,這種方式反而會刺激到他們,從而引發雙方大戰。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保護疆土的安全,與實力強勁的敵國友好相處,而且自身還不能損失太嚴重,就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 送公主遠嫁和親。
中國古時,有不少公主遠嫁和親的例子,譬如金城公主、烏孫公主,以及知名的昭君出塞,能被送去和親的公主,每一個的身份都十分尊貴。
和親的對象有時也不一定必須是皇帝的血脈,若是需要和親時,皇帝沒有繼承的女兒,他便會 挑選朝中出身好的貴女,并將其冊封為公主送去和親。
公主風光大嫁,而且嫁得還是另一大國的君主,這聽起來風光得很,但實際上遠嫁到他國的公主,少有能幸福安穩地度過一生的, 其中大部分人都成為了犧牲品,有的人甚至還要淪為陪葬。
在所有和親的公主中,嫁到蒙古的是最慘的,不僅背井離鄉,無法再見親人,甚至 連自己的親生骨肉也不能有,而 究其原因,這都是因為蒙古內部的一大惡習。
犧牲女人換來的安穩
清朝是和親的巔峰期,大量的公主被送到蒙古去,而且嫁得還都是暮年的老頭子。
如果說和親嫁的是年輕的貴族公子,這對于背井離鄉的公主而言也是一種安慰,兩人如果志趣相投,或許能相伴相守幸福地度過余生。
然而大多公主嫁得都是大自己幾十歲的老王爺,有的年紀都可以做自己的爺爺了,而且來到了蒙古后, 她們只能為妾室,很少有能做到王妃這個位置的。
妾在古時是最沒有地位的,除了要伺候王爺,也要伺候王妃,而因為在蒙古沒有根基,親人遠在朝堂,在沒有背景做依靠的情況下,她們 甚至還要看下人白眼,身邊唯一能相信的,只有陪嫁的心腹丫鬟。
試想一下,錦衣玉食、嬌生慣養的公主們,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紀,遠嫁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國度,還要委身于一個大自己幾十歲的人,隨時都有可能去世的老頭,這該有多絕望。
但和親一事并不是她們不愿意便能拒絕的 ,為了國家的穩定發展,為了邊境的安全,公主們只能被迫淪為交易的籌碼。
因為知道和親往往不會有好的結局,有的皇帝心疼自己女兒,便會從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相貌德行皆出眾的那一個封為和親公主,面對皇上的威嚴,大臣們即便心有不愿也不敢反駁。
和親公主究竟有多慘?
淪為妾室看人白眼還不是最痛苦的 ,除此外,她們還無法生下子嗣,甚至還要一個人伺候多個丈夫,從被下旨和親的那一刻開始,她們的人生便注定是個悲劇了。
注定悲劇
蒙古人是十分注重血統的民族,即便是高貴的清朝公主,在他們眼中,也只是低賤血統的中原人, 他們瞧不起中原人,自然也不會把遠嫁而來的公主放在眼里。
母親不被重視,生下來的孩子又怎會被重視呢?
在蒙古族眼中,蒙漢通婚的孩子,血統是不純正的,因為里面摻雜著一半中原人的血統,這樣的孩子即便再優秀,也始終是低人一等的。
在有歧視的環境下,哪個母親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
與其這樣,公主們干脆就不要孩子,而那些蒙古貴族也不愿血統被破壞,所以也就不想公主懷孕。
除此外,公主們因身體原因,即便想要孩子也是難以受孕的!
因為蒙古和中原的生活環境相差甚遠, 中原氣候宜人,而蒙古則是寒冷干燥的,且2個地方的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遠嫁而來的公主突然換了個生活環境,因水土不服而導致纏綿病榻是常有的事。
甚至有不少人因受不了這驟變的環境,加之背井離鄉心情抑郁,沒過多久,便一走了之了。
所以千萬別以為公主嫁過去,是享受榮華富貴的,實際上她們是吃不好也睡不好,能健康地活下來,已經是十分不易的了。
除了身體上的折磨,公主們有時還要承受心理上的煎熬,而這種煎熬是打破了認知的。
「毀三觀」的繼承制
在中原,一女是不侍二夫的,即便改嫁,也不會嫁給同姓氏的男子,這是女子自小便接受的教育。
但是在 匈奴有個「毀三觀」的繼承制,老首領去世后, 新首領在上位的同時,也要繼承他父親所擁有的一切,其中包括財產、領地,甚至是妻子。
也就是說, 如果公主和親的是匈奴的老單于,那麼在老單于走后,她便要再嫁給老單于的兒子,從輩分來看,就是母親嫁給了兒子。
這種有違綱常的繼承制度,是自小在中原長大的女子,完全無法接受的。
王昭君在當初便經歷了這種荒唐事,她嫁到匈奴沒兩年,呼韓邪單于便因病去世了,按照繼承制,她應該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
盡管王昭君十分不愿,甚至還請求漢帝能讓她回到中原,但她這個政治的犧牲品,是不可能得到優待的, 最終王昭君還是嫁給了新單于,還為其生下了2個孩子。
可憐王昭君在經歷了一次折磨后還不算完,她和新單于也僅僅相伴了11年,新單于去世后,她又被迫嫁給了新任首領, 以輩分來看,就是奶奶嫁給了孫子。
這荒唐可笑的繼承制度,最終逼得王昭君抑郁而終,一代奇女子就此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