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宦官制度可以說是整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在皇帝的寢宮和后妃們的住所處,時常可以看見忙碌的太監身影。而東亞國家日本是與中國古代最為密切接觸的一個國家之一。
自古以來,日本十分崇尚強者。因此古代時期強盛的中國,就被他經常拿去學習借鑒。誠然當時的封建制度下的中國,確實有很多值得日本學習的東西,諸如建筑茶道一類。
但是為什麼在日本天皇那邊,卻很少會見到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中最為重要的宦官制度呢?明明這個制度可以很好地維護皇權的重要性,為何東瀛天皇卻沒有學走呢?
宦官制度
談到太監,他是古代封建專制制度的特有產物,是專供給皇帝的皇宮里的各個宮殿使用的。
太監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封建君主集權制的產生以及封建專制主義的長期延續,讓這些太監得以繼續生存。直到清朝覆滅以后,中國就再也沒有太監這個職務了。
太監誕生的原因,是因為皇帝擔心男子會禍亂后宮。但是許多事情又只有男子能去做到。于是皇帝就想到了通過閹/割的手法,讓這些人失去那方面功能,從而可以進入后宮服侍嬪妃。
太監的出現,確實讓部分宮女得以從繁重的勞動力中脫身而出。還有一層原因是因為這些太監因為失去了那方面功能,從而沒有后代。只能僅僅依附于皇帝身邊,方便君主集中制的管理。
太監的出現讓君主集中制更加集中,從而達到皇帝能夠正常統領后宮和天下的目的。但是一些太監也會霍亂朝野,所以歷史上的宦官制度確實有引起過君王的警醒,但是它始終與君主集中制緊緊依附。
學習唐朝的日本
日本一直以來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島,相傳是秦漢時期,一位方士帶著三千童男童女東渡來到此地扎根。從公元七世紀開始,日本便多次與中國古代接觸,學習和吸收文化和傳統。
當時的舒明天皇,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來到中國。一邊感慨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邊照搬制度。當時的日本還處于奴隸制社會,在見識過封建制度后便照單全收,搬過去直接用了。
唐朝時,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他們的規模之大,范圍之遠,時間之久,可謂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巔峰時期。淺談史的啟動,無疑推進了中日關系的發展和中日友好交流的進程。
如今的日本仍有天皇,但是為什麼我們很少會看到在日本的皇宮里有太監一類的人物呢?作為學習能力極強的日本,為什麼不把宦官制度搬入到封建制度中呢?
天皇和幕府
日本自稱「衣冠唐制度,禮樂漢朝臣」,卻唯獨沒有學習到中國的宦官制度。日本以善于學習而出名,他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糟粕恰恰就是封建社會中的宦官制度。
其實日本不學習我們中國的宦官制度,人口問題也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的。眾所周知,日本只是一個小型島國。尤其是在唐朝時期,日本的生育問題一度成為了天皇所困擾的事情。
在當時日本的生育能力幾乎為負增長,就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如果堅持引進宦官制度,那日本差不多就離無人國度不遠了。宦官這是要閹/割以后進入宮廷去辦事的,相當于沒有后代。
而日本一直以來,處于男權至上的社會。自然沒有男人會想要把自己的繼承人送進宮里去進行閹/割,更何況他們本來就很難生育孩子。那麼日本天皇一家的起居是由誰來照顧呢?
這就要談到日本天皇一家到底有多少人了,日本的天皇制度其實并不像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一樣,皇帝擁有眾多嬪妃。日本的天皇設定上只有王后一人,妃兩個人,可以說是人數非常稀少了。
這樣一看,確實用不到宦官去幫助他們。況且當時日本推行的是女子為官或是女子做事的事情。有大量的女性供他們去使用,他們又為何要推行宦官制度呢?
這第二個原因呢,可能有點不太好聽。日本并不是完全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就是說他們并不是君主集中管理的,日本的天皇形同虛設一般。
大部分的權力都集中在幕府統治下,許多的大名基本都是聽從幕府指令,而非天皇。幕府是一度凌駕于天皇之上的一種中央集權制制度,其中最高的掌權人一般叫征夷大將軍。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種形式。在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壓根不需要天皇這一職務。可以說天皇只是他們形式上的天皇,而并非掌權人,這個時候天皇完全用不到宦官制度。
換完制度的誕生本就是,皇帝為了加強自己君主集中制而設立的。日本天皇當時連掙錢的能力都不能把握,又何談需要其他制度來集中自己的權利呢?
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當時并沒有掌握閹/割技術。技術的缺失讓他們無法使用這個技術,別說是人了,日本連動物閹/割都沒有完全掌握。
中國當時最早的閹/割技術是因為游牧民族的使用,才讓此大量推廣。而日本地勢險境,基本處于島國,并沒有什麼讓他們放牛羊的地方。
故而他們一直缺失著這個技術。直到很久以后,他們才完全掌握了閹/割這項技能。宦官制度無法落實,也有這個原因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