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作品《流浪地球》中,作者設想了太陽有毀滅地球的趨勢,于是人類在地球另一端裝上發動機,將地球運送到另一顆恒星周圍,延續地球生命。
現實生活中,太陽短期內并沒有這樣的危機,我們暫時還不需要擔心。但是,太陽總有一天會滅亡,在大概50億年后就會變成一顆紅巨星,并且有可能吞沒地球。盡管這個未來非常遙遠,但科學家們已經在思考可能的逃離方案了。
除了帶著地球一起逃離之外,還有人認為,人類屆時可以單純地利用大量的航天器飛出太陽系。但這也有一個問題:就算航天器達到光速,就算只去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也需要至少4.22年的時間。
在電影《浩瀚天穹》中,作者設想了一種長2000米、寬500米的納府號世代飛船,能夠飛行到比鄰星。但是,由于時間漫長,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要生活在這樣的飛船上……
最近,休斯頓社區學院的物理和天文學教授Irina Romanovskaya等人在《國際天體生物學雜志》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認為,人類未來最有希望用來進行星際移民的工具,可能是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研究人員甚至推測,宇宙中的高級文明可能已經利用這樣的方法開辟新的家園了。
看起來名字相似,但流浪行星和流浪地球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的流浪行星,是那種沒有宿主恒星,在星際空間獨自游蕩的行星。流浪行星可能是獨自形成于宇宙空間的,也有可能是形成在某顆恒星周圍,然后因為混亂的引力而被甩出原來的系統的。
想要借助流浪行星進行星際移民,首先就會面臨一個問題:能源從哪里來?我們知道,地球上之所以能夠孕育生命,是因為有太陽源源不斷地提供能量供生物生存。流浪行星沒有恒星提供熱量和光照,如果人類真的登陸上去,要如何生存呢?
研究人員指出,這的確是流浪行星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并非不能解決。有一部分流浪行星是有可能存在地下海洋的,這是因為其內部具有放射性元素不斷衰變提供能量,保持內部的溫暖。
如果我們能夠移民到這種流浪行星的地下,就可以生存了。這里擁有穩定的地心引力,比航天器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資源。這里還有地下水可以飲用,還能夠保護人類免受宇宙輻射的傷害,是星際移民的最佳選擇。
盡管人類已經發現的流浪行星并不多,但這只是因為它們難以發現。根據2020年的一項研究,銀河系內可能有多達500億顆流浪行星!因此,如此五花八門的流浪行星不僅提供了讓人類利用的基礎,而且還暗示著不同的利用方式。
第一種情況是,流浪行星在太空中漫無目的地游蕩,有可能就會途經太陽系,又或者本身就藏在太陽系的奧爾特云內。在它們短暫路過太陽系的時候,人類就可以想辦法登陸上去,等著這顆行星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即可。
第二種情況是,未來的人類可以想辦法在奧爾特云內尋找一顆目標流浪行星,利用推進系統將這顆行星運送到地球周圍。這樣做的好處是在運送過程中,就可以開始改造這顆行星,比如建造地下藏身所甚至是人造大氣層。等到這顆行星被運送到地球身邊時,人類就可以直接登陸上去正常生活了。
第三種情況類似于第二種情況,那就是不利用流浪行星,而是直接利用系統內的天體。比如太陽系內的小天體塞德娜,軌道是一個偏心率極高的橢圓,最遠時距離太陽937個天文單位,最近時只有76個天文單位。等到它距離足夠近的時候,人類就可以登陸上去,并開始逃離太陽系。
上面這兩種方法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天體從遠處進入到太陽系內部,會造成引力的混亂,搞不好會引來小行星的撞擊。對于未來的人類來說,這可能就不是一個問題了吧。
第四種情況,則是利用恒星變成紅巨星時釋放的能量,這種能量噴發有機會將周圍的天體吹到宇宙空間,使其變成流浪行星。未來的人類如果想利用這個方法逃離太陽系,那就要考慮好如何利用好這個機會,而且還要避免恒星釋放的巨大輻射對生命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不論是哪種情況,流浪行星終究只能作為人類的「諾亞方舟」來使用,而不能作為永久的家園。其內部的熱源終究有耗盡的一天,周圍也沒有小行星的資源可以開采,也沒有一年四季和晝夜的變化。所以,最終人類還是要找到新的恒星周圍定居下來。
如何停留在新的恒星周圍,也是一個問題。研究人員指出,太陽帆或許是一種手段。要麼利用巨大的太陽帆和恒星的光壓直接讓流浪行星減速,在恒星周圍公轉;要麼就是從流浪行星上發射飛船,移民到恒星周圍的宜居行星上。
對于目前的人類來說,這些技術確實還過于遙遠,另一方面,太陽的滅亡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問題。因此,研究人員提出這些理論,更多的是猜測宇宙中有高級文明會采用這樣的手段。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高級文明,那麼人類可以根據這個理論尋找它們的蹤跡,比如觀測太陽帆可能發出的獨特信號,又或者尋找流浪行星上的一些特殊的紅外輻射等等。另外,如果外星文明真的采用這樣的方式不斷移民,他們一定會留下一些子文明在宇宙中。
總之,這種大膽的猜想,在未來可能是人類逃離太陽系的方法,現在或許是我們尋找地外文明的手段。隨著未來越來越強大的望遠鏡逐漸問世,或許我們能夠根據這項研究,在宇宙中找到外星人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