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球的上一代霸主,恐龍統治地球了1億6千萬年,與之相比,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僅有幾百萬年,可以說是非常短了,但就在這短短的幾百萬年時間里,人類迅速成為了地球的新一代霸主,其對地球的統治程度更是遠遠地超過了恐龍。
人類之所以會如此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擁有高等智慧,所以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可以在幾百萬年時間之內就具備了高等智慧,而統治地球1億6千萬年的恐龍,卻沒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呢?
首先要說的是,拿人類與恐龍進行直接對比其實是不公平的,這是因為恐龍是泛指脊索動物門、蜥形綱之下的鳥臀目和蜥臀目之中的所有物種,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知的恐龍就有上千種之多。
相對而言,人類卻只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之下的靈長目之中的眾多物種之一,所以我們應該將整個靈長目與恐龍進行對比,這樣才顯得公平。
從上圖可以看到,靈長目是出現在6000多萬年之前,也就是說,在經歷了6000多萬年的進化之后,靈長目中才出現了人類這一種高等智慧生物,這樣來看,人類的出現就顯得不是那麼突兀了。
當然了,畢竟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長達1億6千萬年,這比靈長目動物存在的時間長得多,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居然沒有一種恐龍能夠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這依然顯得很尷尬,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是可以解釋的。
根據現代進化論,生物在代代繁衍的過程中會發生基因突變,并因此而產生細微的差異,在此之后,自然環境會對其進行選擇,在此過程中,適合環境的基因突變會被保留下來,而不適合環境的基因突變則會被淘汰。
簡單來講,生物進化的方向就是更好地生存、更順利地繁衍后代,由于進化是一種細微而漸進的過程,因此如果某一種性狀得到一點點提升就可以讓生物得到較為明顯的優勢,那麼這種性狀就可以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得到不斷地加強。
早期的靈長類動物絕大多數都是生活在樹上的群居動物,相對于堅實的地面,樹上的環境更加復雜,沒有了地面的支撐,它們需要用更靈活的四肢去抓握樹枝和樹干,在樹上行動的時候,它們需要更好的立體視覺以及空間感知能力。
為了更加迅速而準確地找到樹上的果實以及其他食物,它們需要更強的分辨物體顏色以及形狀的能力,除此之外,它們還需要更強的與同類的溝通能力去適應群體生活。
這些能力都可以通過更大的腦容量以及更復雜的神經系統得到強化,這就意味著,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某個靈長類動物只要在這方面得到一點點提升,它就可以更好地生存下來,也可以更順利地繁衍后代。
正因為如此,在漫長的進化之路上,靈長類動物的腦容量和神經系統的復雜程度一直在提升,與之對應的是,它們的智力也因此而越來越高,實際上,在人類的遠古祖先正式與其他物種在進化之路上分道揚鑣之時,其智力水平已經是地球上眾多物種之中的佼佼者了,而這也是進化出高等智慧的不可或缺的基礎。
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類的祖先被迫進入了陌生的大草原,而這里的環境比樹上更加復雜。在危機四伏的大草原里,沒有尖牙利爪以及強壯體魄的人類祖先只能通過利用工具以及團隊協作來艱苦求生,在這個過程中,智力的高低變得更加重要,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智力高一點點的個體就可以更好地生存,也能夠更順利地繁衍后代。
所以在人類祖先的進化過程中,其智力一直在提升(具體表現為其腦容量越來越大,神經系統越來越復雜),并最終進化成了高等智慧生物。
再來看看恐龍,在恐龍統治地球的1億6千萬年里,地球上的植物都是以裸子植物為主,而裸子植物是不會結出可以充當食物的果實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一部分恐龍能夠爬上樹,它們也無法像靈長類動物一樣在樹上長時間地生活。
當然了,恐龍也不需要去樹上尋找食物,因為在恐龍時代的絕大部分時間里,地球的氣候都溫暖而濕潤,這使得植物得以在地球表面大量生長,可以說到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食草恐龍可以輕易地獲得食物,對于它們而言,智力并不是很重要,夠用就行,相對而言,「體型大一點點」比「智力高一點點」更能夠提升自己生存的優勢。
另一方面來講,隨著食草恐龍的體型越來越大,食肉恐龍的體型當然也得隨之進化得越來越大,至于智力嘛,只需要比食草恐龍高那麼一點點就行了。
(圖為暴龍科的艾伯塔龍以及它的大腦在顱腔里的大小)
在這種情況下,「體型大一點點」就成為了整個恐龍時代的主旋律,當然了,在恐龍時代還是存在著一些小型恐龍的,但對于它們來講,智力也不是特別重要,與其「智力高一點點」,還不如「速度快一點點」,或者「活動范圍大一點點」,所以它們中的一部分甚至還飛上了天空,成為了鳥類的祖先。
小結
綜上所述,人類的高等智慧并不是憑空得來的,這其實就是「量變到質變」,在早期的靈長類動物進化到人類的漫長過程中,「更大的腦容量和更復雜的神經系統」始終貫穿其中,并最終成就了人類的輝煌,而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就是自然環境的影響,相比之下,恐龍時代的自然環境就沒有給恐龍提供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