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的大哥太子朱標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草根出身,他具備很多皇帝沒有的優點,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凄苦生活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經歷,更是成為了他當皇帝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治國、治家舉措的思想來源。
在朱元璋的想法里,他的江山是留給長子朱標的,這點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朱元璋當吳王之后,就將朱標封為了世子,他當皇帝之后,更是直接將朱標封為了太子。
無論他后面生了多少個兒子,他都沒有想過要廢長立幼,而朱標確實也夠爭氣,在這些兒子中,朱標的光芒也無人能及。
對朱標有了安排,其他兒子自然也要好生安頓以求家和萬事興,他多疑的性格讓他更為信任這些兒子,于是便有了分封諸子前去邊疆替朱標鎮守國門的藩王制度。
為了抵御西北部元廷殘余勢力,他特意將最看重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守在西部和北部,在當時來看,不得不說這走得是一部好棋。
只是可惜,朱元璋的如意算盤被朱標的英年早逝給全盤打亂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勤勤勉勉的朱標視察陜西回京之后,便一病不起,隨后病逝。
朱元璋悲痛欲絕,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想著將皇位傳給其他兒子,而是 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了繼承人,此時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已經去世,算起來還是朱允炆撿了一個大便宜。
朱標在眾位弟弟心目中地位也很高,尤其是燕王朱棣更是對他敬重有加,假使他沒有早逝,燕王朱棣根本不會逼著造反,更不會有靖難之役了。
燕王朱棣的二哥秦王朱樉
秦王朱樉在歷史上并不是一個正面人物,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聰穎,但是成年后卻走上了歧途,尤其是去往西安就藩之后,就猶如脫離了管控,更加肆意妄為,真的在封地當起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的王爺。
朱樉在封地內大肆斂財,軍民苦不堪言,更有甚者走投無路之下還賣兒賣女,當百姓集體跪在秦王府門前求饒時,他直接下令對百姓大打出手,當場打倒了一名老人。
朱樉奉命出征時,還命令手下將士兵有孕的妻子抓進府中,為了一時享樂,更是擄走了一百多名幼女,其行為已經天怨人怒。
此外, 他還在府中大肆動用私刑,為了不讓朱元璋知曉自己在封地的所作所為,他還命人經這些受盡酷刑的百姓全部滅口。
但世界上哪有不透風的墻,朱元璋還是知曉了次子的殘暴,但他護子心切,只是派人嚴厲懲戒了朱樉一番。
只不過對于百姓來說,朱元璋的懲罰實在是太輕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有三名忍無可忍的老婦人,她們不惜賠上自己的性命,對朱樉下了毒,最終要了他的命。
朱樉走后,朱元璋并沒有太過傷心,反而認為是他罪有應得、德行不良。
不過有一點是值得說明的,那就是朱樉對于大哥朱標和四弟朱棣一直很不滿,或許也正是因為這點,讓他滿腹怨言,心理才變得扭曲,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燕王朱棣的三哥晉王朱棡
相比較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在各方面都相對好點,他一表人才,頗有智謀,但也比較殘暴。
在去太原就藩的路上,還因為小事將他的廚師差點除掉,可把朱元璋氣得不輕,在封地也是胡作非為,多次車/裂犯人,如果不是朱標從中調護,動怒的朱元璋早就廢掉了他的王爵。
經過這件事情之后,朱棡的殘暴行徑有所收斂,開始在封地本本分分當著王爺, 朱元璋看著朱棡如此,倒也很寬慰,尤其是在朱標去世之后,對朱棡也多有撫慰。
可是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年卻因病離去了,朱元璋悲痛不已,而僅僅三個月之后,朱元璋也壽終正寢。
朱元璋去世之后,將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而一場席卷中原的大動亂就此爆發。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朱允炆上臺之后,看著自己的這些親叔叔,心里很不爽,他覺得藩王在地方上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便 火急火燎地削藩,甚至一連廢掉了五位親王,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住名節,舉家自/焚。
這一連串的事情,讓已經成為藩王之首的燕王朱棣如坐針氈,在性命之憂下,他起兵反叛,最終攻破京師,自立為帝,是為明成祖。
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是在1399年,這也就是說,此時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經不在人世,更別說出手阻攔了。
所以,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好似也「鉆」了一個空子,倘若這三個人有一個在世,朱棣能否當上皇帝就是未知數了。
太子朱標若在,朱棣不會也不敢謀反, 秦王朱樉若在,他根本不會放任朱棣謀反而不管不問,以他對朱棣的恨意,定然會舉兵討伐朱棣, 晉王朱棡若在,他自然也不會甘心居于朱棣之下,聯合朱允炆兩面夾擊朱棣最有可能。
只是可惜,他們三人在朱棣起兵時都不在人世了,燕王才得以成為明成祖……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等。